台版“收割者”?台湾无人侦察攻击机最新曝光
2015年8月台北航天展举办之际,岛内军工领域的“领头羊”——“中山科学研究院”(简称“中科院”,下同)罕见地在网络上发布多款开发中的新型武器装备,其中只做过静态模型展出的大型长航时无人机,在“中科院”的宣传片里透露更多细节,颇有“台版MQ-9“收割者”无人攻击机的味道。
偶露峥嵘
◎美军MQ-9“收割者”无人攻击机性能优越,装一台加雷特公司涡桨发动机,最多可载14枚“地狱火”导弹,连续巡航时间14~28小时
早在2011年台北航天展期间,“中科院”曾展出多款概念无人机模型,其中有一款采用V型尾翼、外型酷似美国空军MQ-9“收割者”(Reaper,又译“死神”)察打一体无人机的模型,当时就引发外界对“中科院”研制无人攻击机的猜测。到了2013年台北航天展上,“中科院”在救灾装备区角落低调展示一部“远程侦察光电载荷”实体,说明海报上仅简单介绍其应用范围是配备于无人遥控飞行平台、直升机、舰艇或8×8轮式战车上,在空中、海上、陆地,机动执行昼夜间目标侦察、目标定位追踪、海岸巡逻、防灾救灾、国土安全及反恐攻击等任务。
有关“远程侦察光电载荷”的基本规格是:直径50厘米,重量70千克,消耗功率120瓦(常态),其光电传感器模块包括分辨率640×512FPA的热成像仪,分辨率1920×1080p的高画质彩色可见光摄像机,测距80米至20千米的人眼安全激光测距仪接收器及发射器,现场“中科院”人员低调透露内装有激光瞄准器。“中科院”人员进一步透露,摄像机拍到的视频可实时传输,机上也可保存数小时影像,情报官分析后可选择具有情报价值的区域输出为照片,作进一步分析。若从1.55万米高空斜向拍摄,最大拍摄斜距可达80千米。
◎无人机机首下方的球形侦测瞄准系统,外观多了大片外凸的玻璃保护窗,类似美军MQ-9“收割者”无人攻击机上的多频谱瞄准系统(MTS-B)
当时就有人推测这是用于大型无人机的探测瞄准系统,显示台版MQ-9无人攻击机已在测试中。这意味着“中科院”开发的“远程侦察光电载荷”,其实就等同于美国MQ-9“收割者”无人攻击机上的多频谱瞄准系统(MTS-A)。
持续改进任务载荷装置
◎“中科院”形象宣传影片中的“大型无人机”。“捕食者”只需要很短的跑道即可起飞,而台湾“大型无人机”却需要1000米长的跑道,说明其动力可能不足
在2013年12月6日和7日举行的“台湾军民通用科技产业加值应用成果展”上,“中科院”再度展示这架外型类似“收割者”的无人机模型。其说明简介指出,这是“长航时滞空无人机”,具有长时间滞空能力,可配合陆基雷达侦察搜索,强化联合情报、监视、侦察能力。系统具有昼夜间影像传输与自动起降功能,并可根据任务需求,挂载合成孔径雷达、电子侦察搜索与干扰、气象探测等任务载荷。
不过,在相关示意图上,人们还发现一行小字“兼具远程侦察搜索与实时反制打击能力”,确认这款长航时滞空无人机具备攻击能力,间接证实外界的推论,即长航时滞空无人机正是台版MQ-9“收割者”无人攻击机,具有比台湾陆军现役“锐鸢”无人机更先进的自动起降能力(“锐鸢”起降需人工操控)。示意图中的长航时滞空无人机与展出的模型略有不同,机背和机腹各多出一个圆柱体状的突出物,可能是合成孔径雷达与电子侦察搜索干扰装置。
从“中科院”新推出的形象宣传影片来看,长航时滞空无人机动画非常细腻,其机背和机腹没有之前示意图上出现的圆柱体状突出物,但特别的是,机身下方的球形探测瞄准系统与之前公开的“远程侦察光电载荷”不同,球形探测瞄准系统外观上多出大片外凸的玻璃保护窗,外观类似美国“收割者”的新型多频谱瞄准系统(MTS-B),推测“中科院”正在开发搭载更精密、灵敏度更高、探测距离更远范围更大的新型传感器,即下一代的“远程侦察光电载荷”。
◎正在进行测试的长航时滞空无人机前段机身
台版“收割者”如何用?
据知情者透露,台湾长航时滞空无人机计划名为“长征计划”,预算金额高达28.7亿元(新台币,下同),机身长约8米,翼展约8米,配备涡桨发动机,体积比美国“收割者”无人机略小,但比台湾陆军现役的“锐鸢”无人机大得多,因此载荷、航程、航高等性能都优于“锐鸢”。从前述“远程侦察光电载荷”可从1.55万米高空斜向拍摄,最大拍摄斜距80千米的数据推算,长航时滞空无人机要飞到15.5万米高空应无问题,与“收割者”无人机相当。“收割者”无人机有六个武器挂架,最多可携带14枚AGM-114“地狱火”导弹,或同时携带四枚“地狱火”和两枚500磅GBU-12“铺路石”2激光制导炸弹,未来还要配备联合直接打击弹药(JDAM)及AIM-9“响尾蛇”空空导弹。
◎“中科院”研发的台版“收割者”已经在8月13日开幕的台北航太展上展出唯一一架实机
在“中科院”宣传片里,动画显示长航时滞空无人机的机翼内侧并无武器挂架,虽然“地狱火”导弹、激光制导炸弹和“响尾蛇”导弹都是台军现役武器,美国也已同意售台JDAM炸弹,但是“中科院”自研的无人机要挂载美制制导武器会有系统集成问题,近期除了台湾自制的IDF战斗机使用“中科院”研制的“万剑”防区外打击武器外,未曾听闻“中科院”有开发其它新型空对面武器,因此长航时滞空无人机能挂载哪些武器仍有待观察。
长航时滞空无人机的效能
◎“中科院”的形象宣传片中出现的长航时滞空无人机操控台
2013年12月22日台湾《联合报》曾报道,“中科院”的“长征计划”在五年里耗资近30亿元的预算,为台湾空军开发战略无人侦察机,计划于2015年底结束,完成原型机一架。由于台湾空军乱改作战需求,要求延伸作战半径至大陆江西、广东一线机场侦察,“中科院”无法满足空军作战要求,使得开发成果无法进入量产,被“立法委员”批评为虚耗公帑。
这则报道间接点出长航时滞空无人机的效能问题,实际上,长航时滞空无人机的导航控制距离和航程应可满足军方需求,但问题在于无人机虽然体形较小,隐蔽性较高,而且美国无人机还频频猎杀恐怖分子,但不代表它能在高强度战场上能有效存活并发挥效能,除非掌握使用方完全制空权。即使是比MQ-9“收割者”速度更快、航高更高的美国RQ-4“全球鹰”无人机,最大升限不过两万米,时速最快也只有650千米,都逃不过新一代地空导弹的拦截。美军无人机之所以获得不错的战果,是因为它们面对的都是没有重型防空武器的对手,但即使是这些只有传统步机枪的散兵游勇,也能对中小型无人机构成巨大威胁。
◎“中科院”无人机系列家族,其中长航时无人机的体积要比其它无人机大很多
就台湾所处的环境来说,不管是哪个军种成为新无人机的最终使用者,该机未来的任务灵活性都非常有限,虽然侦察是主要功能,但以机载传感器和合成孔径雷达,若进不了大陆境内,所能发挥的效果势必非常有限。即使具有攻击能力,但携带的武器射程有限,难以穿透解放军的防空火网。所以,长航时滞空无人机在台海环境下的最佳任务应是海洋监视,与台湾海军第439混合联队的P-3C“猎户座”反潜巡逻机形成高低搭配,毕竟P-3C的操作成本较高,一般海面监视、识别不明舰船的任务可交由无人机进行。另外,“中科院”正在考虑效仿德国已放弃的“欧洲鹰”无人机加装信号情报套件(SIGINT)的方案,进行电子侦察活动。在前述的长航时滞空无人机简介中,“中科院”提到该机可根据任务需求,挂载电子侦察搜索与干扰的任务载荷,但受限于载荷重量,功率势必有限,台湾军方是否愿意花钱投资令人怀疑。
◎“锐鸢”是第一款列装台军的“中科院”无人机
2015年4月19日,台湾岛内媒体报道,“中科院”投入无人机开发,两度向“海巡署”推荐“锐鸢”、“红雀”两型无人机。“海巡署”评估后认为,“锐鸢”出海10海里后,海面的风向与气候条件不利于操控,气候不佳时,对海面侦察搜索目标的拍摄像素欠佳。“锐鸢”的巡航距离仅在海上舰船的目视范围内,回收困难,“海巡署”最终放弃了自行采购。事实上,小型无人机操控所需的气象条件限制较大,而海上气候多变,“海巡署”的抱怨不是没有道理。长航时滞空无人机拥有较大型机身,飞行限制较小、更精密的监视系统可监视大区域海域和远程目标,其较长的滞空时间可减少任务架次,应该能够符合“海巡署”的任务需求。
[编辑/行健]
作者:雷炎
来源:《兵器知识》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