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把明朝推向了深渊?边帅李成梁的“小失误”难辞其咎

明朝中后期有两位著名将领,其中一位是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抗倭英雄戚继光。另一位现代人可能未必都听说过他的大名,但在明朝万历年间,其名声却盖过了和他同一时期的戚继光,他就是被《明史》上誉为“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的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

李成梁属于那种典型的大器晚成的英雄,他在四十岁前还是个无业游民,整日在辽东铁岭卫这个小地方闲逛。说起原因倒不是李成梁自甘堕落,而是他出生于军官家庭中,但由于父亲早逝使得家道中落。李成梁虽有资格承袭亡父的军职,却因凑不出去京师接受职务的路费而一直耽误了下来。

直到李成梁四十岁这一年,一位到辽东巡视的明朝巡按御史在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慷慨解囊,李成梁这才得以进京接受任命,被朝廷授予辽东军事要塞险山堡参将一职,相当于今天边防部队的团级军官。

自此,这位落魄的中年男子终于获得了施展抱负的机会。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李成梁确实是一位天生的将才。短短几年时间里,他率部打败进犯的蒙古、女真军队,保持了百战百胜的战绩,官职也从参将一路擢升至辽东总兵,相当于今天的战区司令员。

在经过数年征战后,北方的蒙古、女真诸部都被打得元气大伤,无力再对大明王朝发起新的挑战。此后,李成梁便把大部分精力用来维持辽东地区局势的稳定。

为了节约管理成本,李成梁采取了中原王朝对付北方游牧民族惯用的“以夷制夷”策略,即扶持实力弱小的部落,打压实力强大的部落,并让各部落之间不断产生矛盾,彼此攻伐、内耗。这样一来,李成梁和他的军队不需要频繁出击,就能很好控制住整个东北地区的局势了。

然而,不知道是李成梁英雄迟暮,还是居功自傲。他的这套“以夷制夷”策略却因一个“小失误”最终导致满盘皆输,还将大明王朝拖向了无底深渊。造成这一切的皆因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是女真建州左卫指挥使塔克世的儿子,虽然听上去像是个“官二代”,但当时的建州左卫只是个很小的女真部落,规模充其量也就跟今天的一个乡镇差不多。所以,努尔哈赤的出身并没有什么值得显摆的地方。

努尔哈赤成年后,为了能有个更好的前途,曾到李成梁的军中服役,并有幸成为了李成梁的亲兵。公元1583年,女真建州右卫指挥使王杲发动叛乱,李成梁派军队前去镇压,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则为明军做向导。可是在混战中,明军却不慎误杀了这两人。

祖父和父亲被杀的消息对努尔哈赤来说,无疑是巨大打击。然而更令他感到恐惧的是,他自己也正处于生死攸关的时刻。中国有一句老话叫“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明军既然已经误杀了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那么为了以绝后患,最妥当的办法就是将努尔哈赤也杀了。当时李成梁的手下就向他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可是,李成梁在经过一番犹豫后,却最终决定放过努尔哈赤,并让他回到建州左卫承袭其父的职位。李成梁这个决定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努尔哈赤在他身边做了多年亲兵,彼此间也算有一份主仆之情;二是李成梁认为弱小的建州左卫不值一惧,还不如让努尔哈赤回去领导建州左卫去牵制其他女真部落。然而,后来的事实却证明,李成梁的这个看似不经意的“小失误”却为明朝埋下了亡国的种子。

为了让建州左卫能有效牵制其他部落,李成梁给予努尔哈赤各种特殊照顾,比如拉偏架,送敕书。而努尔哈赤也知道李成梁对他的重要性,因此不断投其所好,给他送去大量金银珠宝。在努尔哈赤的“糖衣炮弹”攻击下,李成梁完全放弃了原则,任由努尔哈赤的势力在其眼皮底下发展壮大。

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李成梁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岁。三年后,努尔哈赤在盛京(今沈阳)告天誓师,发布“七大恨”讨明檄文,明清战争正式拉开了序幕。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