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1978:中国人的航母梦

中国人的航母梦

航母引进,只是美好的愿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际外交环境来说,都有着宏大的叙事。从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到标志性的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改革开放,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国际关系迎来了暖春蜜月。在这国门打开、中西蜜月期间,国内有对西方国家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大规模引进的“洋跃进”。而对于“中国的航母梦”,便有传闻此间的1978年,我国计划从英国购入18000吨的搭载直升机或垂直起降飞机的轻型航母,后因英国的要价太高而不得不放弃。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这种说法看似颇有一定根据或者可能性,也被近年来海外媒体关于中国航母的相关报道所引用。不过,即便从表象上的时代背景来看,当时对西方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出发点是快速恢复国民经济,决策中是不太可能将有限的外汇预算投到像航母这样的大型海军装备采购上的。

对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我国与英国在海军装备技术上的交流合作在1979年正式展开。根据海军装备部门的创建元老之一的李友白部长的回忆,我国海军和工业、科研部门组成的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大型的海军代表团,是在1979年3月13日启程访问英国的。此行对英国和法国的考察,虽然我们的代表团声称会有如何多的采购量,比如引进英国42型驱逐舰,但实际上我们是以此为理由来考察和学习技术的,“当然也想买,但真的是没很多钱。”所以随后看到我国对西方先进武器装备的引进,只是限于迫切急需的通信指挥、雷达声呐、电子战系统、舰炮、鱼雷和舰载防空导弹等几个子系统。即便如此,作为引进42型驱逐舰的“优化”方案的中英合作改造051驱逐舰的051S工程,最后还是在工程合同签订后因国内的技术(船舶总公司和航天工业部表示可以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在相同时间完成国内自行研制)和资金(经费只需引进合同的一半)的原因取消了。

回看051S工程,这项中英双方首次合作的大型海军工程项目,虽然工程合同的签订额近1.2亿英镑,但通过051S项目,我国将会获得有区域防空能力的“海标枪”舰空导弹、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的CAAS-450作战情报指挥系统和“短箭”、“斯米塔”电子战系统以及与此配套的雷达、水声、通信、导航等系统设备。即便是今天看来,在这次中英的海军技术合作中英国方面是诚意满满的,相对于1.2亿英镑的是物有所值、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而从提高我国海军装备技术的现代化水平角度来看,更是物超所值。可就是这样的1.2亿英镑的项目,对于当时的中国海军来说已有些难以承受了,更何况传闻的计划购买英国轻型航母了。

◎中英合作的051S工程的取消,对于我国海军装备的现代化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来说是不小的损失

第一次接触到现代化航母

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不久后,美国国防部长哈罗德·布朗访华,表示了中美双方开展军事交流合作的意向,并邀请我国国防部长耿飚回访。为了先期了解美军的装备状况、考察军事技术转让项目,为技术性会谈提前交换意见,美方同意我国先期派遣军事技术代表团,为国防部长耿飚的访美预做准备。1980年5月15日,刘华清副总参谋长率中国军事技术代表团先行抵美考察。在美国考察的11天的最后一天里,代表团连续参观了“福克斯”号导弹巡洋舰、“塔拉瓦”号两栖攻击舰和“小鹰”号航母这三艘美国海军的主力作战舰艇。

◎42型驱逐舰发射“海标枪”舰空导弹。42型驱逐舰的引进限于资金实难成行,同样仅从资金的角度考虑,从英国引进轻型航母的传闻也没有现实的基础

对于这次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级军事将领首次登上美国航母,美国海军接待隆重、礼遇甚高。但正如随代表团前往美国考察,曾为舰艇研究院副院长的尤子平的评价:当时我们访美,主要的目的是看能否从美国争取到较先进的军事装备技术合作,在海军装备方面是惯性导航系统、水声设备以及鱼雷技术。航母这个东西,虽然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对其技术含量和发展难度也有了初步认识,但因未列入代表团此行目的,我们看看就罢了。差距太大,现在就眼馋这个,不现实。

1980年5月24日至6月6日,应美国国防部长哈罗德·布朗的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长耿飚率代表团访问美国,也由此拉开了中美军事交流的大幕。6月4日,圆满完成在白宫、五角大楼以及国会山密集高层会晤与谈判的耿飚,率团抵达参访美国本土的最后一站——圣迭戈海军城,登上了美国海军“突击者”号航母,在舰上观看了舰载机的起降和飞行表演,同时还近距离参观了美国航母的舰载机。而对于10天之内两次踏上美国航母甲板,为中国人的航母梦奔走一生的刘华清来说,颇有几分命中注定的特殊意味。

◎1980年代表团访美期间,刘华清在“突击者”号航母的高级军官舱室内留影。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短短十天内先后登上两艘现代化航空母舰,这对于我国的海军高级将领来说实属罕见,这也许是这位“中国海军航母之父”冥冥之中的宿命

地方发展经济的意外“宝贝”

1980年中国军事代表团的访美,是我国海军人员第一次实地接触到现代化的航母。而对于我国海军的科研技术人员而言,第一次接触的航母,是缘于改革开放背景下地方发展经济带来的一个意外“宝贝”——“墨尔本”号。虽然在近年来中国航母热中,外国的军事专家对于当时中国拆解这艘航母有着诸多颇有深意的“分析”,但不管怎样,这让包括知名军事专家张召忠在内的30余名海军装备技术人员能在80年代第一次亲眼看到航母,目睹了上面尚存的现代航母上必备的关键设备。

1985年广州造船厂通过华联船舶有限公司,投标购买了“墨尔本”号这条破旧的澳大利亚海军退役航母。广州造船厂在与广东中山市拆船公司联合对“墨尔本”号的拆解中,船厂的军代表反馈了购入拆解“墨尔本”号航母的信息,而后海军装备部迅速派遣下属海军装备研究所,临时抽调由不同专业人员组成的30多人考察团火速前往拆船厂“参观”。对于考察团的此行,之所以说是“参观”,一方面是因为人员是装备研究所临时抽调组团的,研究院所没有任何有关航母的具体研究项目和计划;另一方面是因为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已实行市场经济,中山拆船公司是中山县经委推行市场经济的重点企业,而海军科研人员的进驻势必会延误拆船时间、延误钢材交货、延误资金回流,影响企业的效益利润。所以考察团当时的预计行程只能是几天。

不过,好在中山拆船公司的领导和工人们,对科研人员的进驻上舰、对这次科研考察给予了巨大的支持,海军科研人员才得以在“墨尔本”号拆成一堆废铁前对其一个舱室一个舱室进行细节调研、取样测绘。虽然“墨尔本”号在提前退役、转卖给中国船厂前,澳大利亚方面基本已经拆毁了所有装备和电子系统,甚至还将该舰尾舵焊死成一个固定角度,但航母飞行甲板上的蒸汽弹射器、拦阻索和舷内升降机等关键设备还有所保留。所以,借“墨尔本”号这一难得机会,我国海军的科研技术人员对现代航母的主体结构和舰上各种主要设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海军司令刘华清魂牵中国航母

◎“墨尔本”号在中国的拆解过程留下的公开影像并不多。“墨尔本”号在中国的拆解,虽不是中国海军的有心之举,但这个意外收获,对于我国海军科研技术人员来说实属难得机遇

80年代中期,我国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指引下,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海军装备的现代化建设也有了长足进展,新舰艇、新装备不断投入使用。特别是以“哈尔滨”舰为代表的新一代导弹驱逐舰,已经摆脱苏系水面舰艇的风格,在装备的电子化、自动化水平上有了提升。在这一时期,我国发展航母的需求也有了一定的客观基础。

1982年,刘华清任海军司令后,贯彻中央军委的军事战略方针并结合海军实际,研究制定的海军战略中就包括发展航母问题。不过正如1984年初,刘华清在第一届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上讲过的:海军想造航母也有不短时问了,现在国力不行,看来要等一段时间。所以对发展航母的需求,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80年代,可以先以技术论证等一些前期的工作为主。“航母总要造的,到2000年航母总要考虑;发展航母,可以先不提上型号,而先搞预研。”

◎关于“墨尔本”号航母在中国的拆解,一个轶闻是说我国对“墨尔本”号上的蒸汽弹射器进行了仿制,并在1987年用歼-8Ⅱ飞机进行了弹射试验以及拦阻试验。但从武器装备的立项研制和试验的规律、以及海军科研机构的技术实力和十分紧缺的科研经费等角度来看,不难发现这实属编造。1987年,歼-8Ⅱ尚未设计定型

1986年8月28日,刘华清听取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汇报“七五”建设规划。当装备论证研究中心领导报告,航空母舰作为重大论证项目列入“七五”规划并已展开研究时,刘华清强调:“航母怎样造法,是海军全面建设的事。是直升机航母、护航航母分步造,还是直接造护航航母,要好好论证一下。”他进一步指出:“根据战略任务,小了不行,大了搞不起,作战半径1000海里。从长远考虑,不能不搞航母。”同年11月,刘华清主持召开的海军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军内外领导和著名专家,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及收复南沙、台湾回归等战略任务的需求出发,建议海军尽快启动航母研制工程。

1987年1月,在海军第三届装备技术会议工作上,刘华清明确表示:现在,各国都在注意发展航母,我们搞难处多一些,财力、技术都有一定困难,但从长远考虑,还是需要的。十年内不搞,十年之后再搞,也还会有困难。因此我要求早论证,早点把这个问题研究透。同年10月,舰船研究院首次航母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召开,研究院的领导和专家们从2000年世界战略态势看海军和航母的重要性,我国发展航母的必要性,尽早发展航母的可能性,研制指导思想,设想的航母战术技术状态,以及论证开路、预研先行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今天海军驱护舰不断下水入役的大发展时期,再看这艘112舰已是“平淡无奇”。但退回“哈尔滨”舰入役的1994年,该舰的性能和设计是耳目一新的,也称得上“中华第一舰”。“哈尔滨”舰入役后,出访过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纵横数万海里,壮国威扬军威,是我国海军的“外交明星舰”

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891工程”

在各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准备后,1988年,由国防科工委主持,海军第七研究院牵头,组织各方面力量再次进行航母发展的论证。国防科工委丁衡高,科技委朱光亚、聂力、叶正大等领导集中各方面意见最终下定决定,把《我国发展航母及舰载机系统可行性研究》列入国防科工委1989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并于1989年1月发文成立课题组,正式立项,代号为“891”,称之为“891工程”或“891项目”。而在“891工程”正式启动前,在刘华清的推送下海军就已经开始为航母工程做相关的准备工作。这就是1987年5月,海军在广州舰艇学院开办的第一届也是唯一一届“飞行员舰长班”,从海军航空兵中百里挑一挑选出来的柏耀平、李晓岩、杨宏、王大忠、王仲才、王玉成、马业隆、何虎、彭建林等10名优秀飞行员改学水面舰艇指挥专业,以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舰长人才,并为未来的中国航母进行初期的指挥人才储备。

“飞行员舰长班”开学一个月后有一名学员因学习跟不上退回了原部队,而后这9名学员在经历三年半的系统专业学习后顺利取得了舰艇指挥专业本科学历,分配到各驱护舰部队担任飞行副舰长职务,后被提升为舰长或者更高职务,因而他们成为我国第一代“既能驾机上天,又能率舰闯海”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军事指挥人才。这些人才本身就是顶尖飞行员出身,又经过了高级专门培训,毕业后又经过舰艇航海训练,所以我国海军第一代航母舰长的最佳候选人就曾有李晓岩、柏耀平等这批“飞行员舰长班”学员的名字。

“891工程”航母项目的论证思路是:立足国内现有水平,不排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自力更生研制发展50000吨级左右的(蒸汽)弹射型中型航母。“891工程”的航母研究论证工作,不单有着海军需求、国家需求、航母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等方面来阐述建造航母必要性的报告,也有着涉及航母的舰船总体结构、作战系统、蒸汽弹射器、阻拦装置和菲涅耳透镜等相关技术的课题研究。

◎刘华清与肖劲光,两任海军司令员,一样的大国航母情。为庆祝建军60周年,肖劲光曾在《海军杂志》上发表了《建设现代化的强大海军》,“我们在研究制造新型核潜艇、潜艇、驱逐舰、护卫舰、导弹护卫艇等舰艇,和新型轰炸机等海上专用飞机的同时,要不要研究制造航空母舰和航母舰载机呢?我以为是需要的。”

但相对于海军重点推进的核潜艇工程,“891工程”的航母是更为复杂的武器系统,属跨系统、跨学科的战斗单元,论证工作的难度更大,加之“891工程”立项拨付的经费预算只有几千万,在总体设计所、各个研究所和系统、设备研制等单位分配后,各单位院所的项目资金都实属有限。所以“891工程”只能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所能展开的工作只能是深入论证和若干关键技术理论性的、起步性的研究。

1990年7月,课题组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研究报告。海湾战争后,课题组又根据形势,追加了后续研究任务,1991年9月完成补充报告。全部报告包含有百余份、数百万字的研究成果。这份报告上报后,在军界和社会各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1995年,刘华清向中央政治局提出了研制航母的报告,但报告并未通过,这也宣布“891工程”的终结。

以现在的视角来对比观察“891工程”与“707工程”,“891工程”作为由船舶部门、航空部门、海军、国防科工委部门组成的专家课题组参与的软科学课题,已不再是“707工程”中的好高骛远,是立足于国情、军情和客观条件对航母进行的大系统性论证,所取得的可观的成果和初步积累的技术,对此后我国发展航母有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在国产航母的研制过程中发挥着相当的作用。[全文完]

◎建造中的国产航母仍延续着“辽宁”舰的滑跃起飞-拦阻着舰的构型,但从各方面资料来看,下一艘国产航母就将引入蒸汽弹射技术。而蒸汽弹射技术就是“891工程”的一个子项目,虽然在“891工程”终止后有一段技术停止的空白期,但技术的基础已在多年前重启,将会是应用在下一艘国产航母上的成熟技术

作者:希弦
      来源:《兵器知识》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