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一代轰炸机遐想

中国新一代轰炸机遐想

2016年9月1日,中国空军司令员马晓天出席空军开放活动时,被记者问到未来中国轰炸机的发展问题时表示:中国现在的远程打击能力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将来还会有更大提高。我们现在发展新一代的远程打击轰炸机,将来你会看到。这是到目前为止有关中国发展新型轰炸机最权威的表态,因此瞬间引发了广泛关注。

◎B-52面对强敌,如果凌空轰炸,基本上是有去无回

为什么要发展新一代轰炸机

任务武器的发展都不是凭空产生,而是由强烈的需求推动的。在核武器诞生初期,由于体积和重量都很大,只有战略轰炸机能够携带,这就使得战略轰炸机成为当时唯一能够向对方进行大规模核打击的力量,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其它任何一种空军装备。因此,不仅是美苏两国竞相发展战略轰炸机,就连英法两国也不甘落后。

即便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核武器小型化取得了巨大进步,陆基、海基核导弹异军突起,逐渐成为美、苏核威慑和打击力量的主力,但是并不能完全取代战略轰炸机。这是因为战略轰炸机拥有导弹核武器所不具备的优势:弹道导弹发射后就没有挽回的余地,而战略轰炸机却可以随时召回,使用灵活性明显要比弹道导弹大得多;战略轰炸机可以重复使用,再加上其载弹量大,因此其在核武器的投放效率方面远高于弹道导弹,综合成本明显低于弹道导弹。正是由于这些不可取代的优势,美、苏在冷战期间一直没有放松战略轰炸机的发展。

冷战结束后,尽管世界爆发核大战的可能性大为降低,但这并不意味战略轰炸机的作用和地位随之丧失,因为战略轰炸机不仅是重要的核武器搭载平台,其大航程、大载弹量所带来的远程常规打击能力也是其它任何一种战术飞机远远无法企及的。可以想像,一个国家拥有几十架甚至上百架可飞行10000千米以上、可挂载10吨以上精确制导炸弹或对地(海)导弹、只需几个小时就能到达目标上空或对目标发起常规打击的战略轰炸机,这是一支多么令人生畏的空中打击力量。冷战后几场局部战争的实践表明,战略轰炸机的作用仍然非常之大。而在和平时期,战略轰炸机则是大国彰显力量及增强威慑能力的最有力装备,正如俄罗斯总统普京经常说过的一句话“抗议一千次,不如战略轰炸机的机翼扇动一次”。

有鉴于此,美国空军从冷战结束至今一直保持着世界上规模最庞大(总数159架,包括77架B-52H、62架B-1B和20架B-2A)、技术性能最先进的战略轰炸机群。特别是随着美国在冷战后不断调整军事战略和军队编制,美国空军还成立了专门的全球打击司令部,这使得战略轰炸机在美国空军中的地位与冷战时期相比不降反升。

俄罗斯虽然受到苏联解体的影响,战略轰炸机的规模大幅缩减,但是面对西方不停歇的围堵,俄罗斯非常需要一种显示全球存在的战略装备来回应西方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压力,战略轰炸机显然是最符合俄罗斯需求的装备。特别是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军战略轰炸机的威慑力和突击力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俄罗斯尽管经济不是很好,但也竭尽全力保持着54架战略轰炸机的规模(包括41架图-95MS和13架图-160),并且每年划拨专用经费用于维持正常训练和战备巡逻。近期,俄罗斯更是宣布将在未来10~15年生产50架全新的图-160战略轰炸机,完全取代老旧的图-95MS,使俄空天军的战略打击和威慑能力得到质的提高。由此可见,现实的安全威胁、作战需求决定了战略轰炸机在俄空天军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执行轰炸叙利亚的俄军图-95轰炸机及其携带的巡航导弹

中国虽然与美、俄两国的国情、军事战略有很大不同,但对于战略轰炸机同样有着强烈需求。首先,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海外利益有了显著扩展,这就需要相应的能力去进行保护;其次,中国面临的战略安全形势依然很严峻,特别是海洋方向的争端还呈现加剧的趋势。由此可见,原先国土防空型的空军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从国土防空型向空天一体、攻防兼备型的战略空军转型,这样才能更好地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维护国家空天安全和发展利益。而战略轰炸机是战略空军的标志性装备之一,因此对于正在转型的中国空军来说自然就成为必需。

中国空军目前装备的轰-6轰炸机虽然经过了多次改进,特别是最新改型轰-6K的综合技战术性能得到了巨大提升,但其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中程轰炸机,在航程、载弹量这两个关键指标上与严格意义上的战略轰炸机有着很大差距。而轰-6一路改进到现在的轰-6K,改装潜力已经到了极限,再继续改进也很难有更大提高。所以,中国空军要真正转型为战略空军,就迫切需要航程更远、载弹量更大的新一代战略轰炸机,也就是马晓天司令员所说的远程打击轰炸机。

如果拥有新一代战略轰炸机,首先是能大幅提高中国空军的常规远程打击能力,特别是在与中国海军未来的航母战斗群配合的情况下,能够成倍提升中国的远海防御能力。例如将航母战斗群部署到远海,那么航母上的舰载战斗机就能为从本土出发的战略轰炸机提供安全飞行走廊,掩护其继续前出800到1000千米,对数千千米外的敌方陆上或海上目标实施打击。这样一来,既能解决未来中国海军航母数量少、舰载机对地/海攻击力弱的问题,同时也能解决战略轰炸机远程飞行的安全问题,从而产生“1+1>2”的效果;其次,新一代战略轰炸机可以让中国夯实“三位一体”核威慑与核反击能力。目前,中国的陆基核力量和海基核力量都具有洲际打击能力,只有空基核力量不具备,因为现役各型轰-6轰炸机的最大航程约在5500~8 000千米,作战半径约1 800~3000千米,能搭载的核武器不外乎核巡航导弹和核炸弹,因此难以遂行远程核反击任务。但是新一代战略轰炸机将会弥补空基核力量的短板,依靠巨大的航程去有效遂行远程核反击任务;再次,战略轰炸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够在距离本土遥远的地方进行快速反应并显示力量存在的装备,这对于无海外基地的中国来说意义尤为重要。

另外,发展新一代战略轰炸机还能极大地提高中国高端航空装备的研制能力和基础制造能力,从而带动整个制造领域的大发展。

◎美国B-1B的弹仓特写,显示挂载精确制导炸弹

新一代轰炸机会是什么样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出现的战略轰炸机不外乎三类:第一类是传统亚音速型,代表型号是美国的B-52和俄罗斯的图-95;第二类是常规超音速型,代表型号是美国的B-1B和俄罗斯的图-160;第三类是隐身亚音速型,代表型号是美国的B-2A。

中国新一代轰炸机会是上述三类之一还是另辟蹊径?从技术风险性来说,另辟蹊径是最大的。特别是对于从未自主研制过战略轰炸机、航空技术实力还不是十分强大的中国来说,另辟蹊径所带来的风险性存在很大的不可控因素,而且在时间上也会拖得很长,所以这种研制方式可以被排除。这样一来,新一代轰炸机很可能是上述三类之一。那么,到底会是其中哪一类呢?

第一类传统亚音速型在技术难度、风险性上都是最小的。因为像B-52、图-95都是在上世纪50年代就研制出来了,而中国在获得图-16之后也在其基础上发展出了轰-6,而且对其一路改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果中国对轰-6进行放大设计,研制类似B-52这样的传统亚音速战略轰炸机,还是很有把握的。然而,这类战略轰炸机在技术上已经老旧,突防能力很弱,只能是充当巡航导弹载机,在使用灵活性上比较差,难以满足未来较长时间的作战需求,因此这类传统亚音速型战略轰炸机被中国选为新一代战略轰炸机构型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掉。

◎中国轰-6K轰炸机的主要武器也是远程巡航导弹

第二类常规超音速型的特点,是在高空以超音速或在低空以高亚音速(0.9马赫以上)实施突防,其中B-1B的高空最大速度为1.25马赫,俄罗斯图-160的高空最大速度则达到了2.05马赫。不仅如此,这类战略轰炸机为了进一步提高突防能力,在设计上还注意到了隐身能力,雷达反射截面积远小于传统亚音速战略轰炸机。此外,为了兼顾高空和低空的优良飞行性能,这类战略轰炸机还采用了可变后掠翼。

在载弹量方面,美俄的超音速型战略轰炸机也是各自战略轰炸机家族中最大的,例如B-1B仅内部弹舱最多就能携带34吨弹药,比B-52内部弹舱和外挂弹药总重量还要高出3吨。如果再算上外挂架的载弹,则B-1B的最大载弹量高达56.7吨;俄罗斯的图-160最大载弹量也达到了45吨。

与传统亚音速型战略轰炸机相比,美俄这类采用可变后掠翼的超音速型战略轰炸机的研制难度要大得多。而对于中国来说,先不说超音速型战略轰炸机的研制难度,从突防角度来说也不是理想选择。如果放在20年前,超音速型战略轰炸机的突防能力无疑是很强的,但是面临现代以及未来的防空系统就显得不够了。现代各国空军普遍以第三代、三代半战斗机当家,速度快、机动性、火控系统先进,并且大都装备有主动雷达制导的中距空空导弹;地面防空系统也已经开始普及中远程防空导弹,其速度可达4~6马赫,拦截半径扩展到了100千米以上(俄罗斯新一代的S-400防空导弹更是将拦截半径扩展到了400千米);防空探测能力则由于预警机的加盟,弥补了之前对低空突防飞机探测困难的缺陷。这样一来,超音速战略轰炸机要想以低空高亚音速突防或高空超音速突防来刺穿现代化的防空系统,难度都会变得极大。因为其在低空飞行时,最大也只能以0.9马赫左右的高亚音速进行持续飞行,在战斗机和防空导弹面前显得太低;高空超音速对于拦截战斗机和中远程防空导弹来说也不够,而且这种飞行会大幅降低航程,还容易被对方早期发现(尽管超音速型战略轰炸机的雷达反射截面积明显下降,例如B-1B的雷达反射截面积只有0.75~1平方米,但这个指标可能有美军的夸大成分。而且即便是真的,也不过与三代半战斗机相当,仍然是非隐身的,并不足以大幅压缩现代化雷达的探测距离)。假如超音速型战略轰炸机以携带巡航导弹为主,那还不如研制传统亚音速型战略轰炸机。原因很简单,既然都是作为导弹载机,后者的研制难度更小、使用和维护成本更低。

◎B-2隐身轰炸机的总体设计至今仍未过时。该机虽然是亚音速,但靠隐身突防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推测从作战角度来讲,中国新一代战略轰炸机为常规超音速型的可能性不大。至于研制的技术难度倒不是重要原因——超音速战略轰炸机不一定非要采用可变后掠翼设计,采用常规固定翼设计实现超音速更容易,例如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研制的B-58无尾三角翼轰炸机最大速度就达到了2.0马赫。

第三类是隐身亚音速型,研制难度最大,但突防能力在目前却是最强。因为隐身设计的最大好处是能够躲避防空雷达的探测,实现隐蔽突防。在实战中,美国空军的B-2A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尽管很多人认为B-2A是在打击弱小国家才充分发挥了隐身突防性能,对付军事实力较强的国家未必适用,但不要忘了弱小国家装备的雷达都是从军事强国手里购买的,性能并不落后。B-2A能够躲过弱小国家的雷达探测,自然也能躲过军事实力较强国家的绝大多数雷达。更何况B-2A的研制初衷就是为了突破苏联的强大防空网,而不是针对弱小国家的防空网。美军在打击弱小国家时使用B-2A,很大程度上是在炫耀其军事优势,实际上也是给其它国家传递威慑信号。

不可否认,随着技术的发展,雷达对隐身飞机的探测能力会越来越强,但这并不意味着隐身飞机的地位降低,恰恰相反是在提高。因为换个思路想的话,就会发现雷达探测能力的提升既然能够对隐身飞机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那么对非隐身飞机的探测能力显然就更强,反过来说明隐身飞机要比非隐身飞机更适应未来战场。正因如此,各国才会去拼力发展隐身飞机,就连现役战机也在不断提高隐身能力。这也就是说,中国新一代战略轰炸机最有可能是隐身型。当然,如果再能实现超音速无疑更好,但是这将极大地提升研制难度,所以在速度上可能还是取高亚音速。

众所周知,飞机的隐身效果主要取决于气动外形。B-2A采用的是独特的飞翼布局,而这种布局被公认为是隐身效果最好的。那么,中国新一代隐身轰炸机要想达到优异的隐身效果,最有可能的也是采用类似B-2A这样的飞翼布局。需要强调的是,借鉴不是说完全参考B-2A的设计,毕竟B-2A是上世纪70年代末立项、80年代设计的,许多设计思想不够十分完善、许多技术以现在的标准衡量也有些过时,因此中国新一代战略轰炸机在设计上可以比B-2A做得更好。

◎美军B-21的模型,与B-2相似度极高,但发动机似乎从4台减为2台

从规格上分析,中国新一代战略轰炸机不宜过大,最大起飞重量达到130~140吨左右即可,没必要像B-1B、B-52、图-160那样超过200吨。实际上,美国的B-2A最大起飞重量也才170吨,明显小于B-52的220吨和B-1B的216吨。缩小规格,不仅是为了降低研制难度以及各项成本,更重要的是中国空军不像美国那样致力于追求全球到达、全球打击,太大规格的战略轰炸机有些浪费。从未来的作战范围分析,新一代战略轰炸机在航程上不应低于10000千米,作战半径不应低于4 500千米。此外,新一代战略轰炸机应该具有空中加油能力,这样就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延长航程和作战半径,增强战略轰炸机的使用灵活性。载弹量方面,新一代战略轰炸机的内部弹舱不应低于15吨,以保证单机具有足够的打击能力。此外,新一代战略轰炸机要根据具体的作战需求,采用适合信息化、网络化战场的机载航电、火控等设备。

实现的条件完全具备

◎飞翼布局隐身性能好,但飞控软件设计难度大,目前只有美国诺格公司经验最丰富。但网传的“利剑”无人机证明中国飞翼控制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

战略轰炸机是一种技术高度复杂、成本高昂的战略装备,因此只有经济和技术实力很雄厚的大国、强国才具备研制发展战略轰炸机的能力。

首先,发展战略轰炸机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因为战略轰炸机的生产数量远不及战术飞机,而且技术复杂程度极高,因此研发、采购和使用成本都是令人咋舌的。例如美国B-1战略轰炸机研制费用高达265亿美元(1981年币值),正式改进生产的B-1B单机采购价格接近2亿美元,而当时一架最先进的F-15C战斗机的采购价格只有2200万美元。每飞行一小时,B-1B需要花费63000美元;美国B-2A隐身战略轰炸机按最初预定采购的132架计算,研制和采购费用高达425亿美元(单机采购费用为3.5亿美元)。由于费用过高,美国空军于1987年决定将采购数量减少到75架。即使这样,整个费用仍然高达350亿美元,占当年美国国防预算的1/10(1987年)。后来由于苏联解体,B-2的主要作战对手消失,美国政府进一步将B-2A的采购数量锐减至21架。但此时整个研制费用加上生产费用已经超过440亿美元,单架B-2A的采购费用也上涨到超过20亿美元,而当时美国海军一艘“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的造价也才37亿美元。B-2A的使用费用也是最贵的,每飞行一小时需要花费13.5万美元,超过B-1B一倍以上。此外,B-2A的日常维护也很麻烦,由于机体表面涂有昂贵的隐身涂层,而飞行中高速气流会对表面涂层造成磨损,导致隐身性能下降,因此B-2A每次飞行后都要对机体表面的隐身涂层进行修复,其工作量至少需要50个小时,修复费用达50万美元。同时,为了保护脆弱的隐身涂层,B-2A不能像一般飞机那样长时间停放在露天机场上,必须停放在专用的恒温、恒湿机库中。据资料显示,1999年,美国空军为3架B-2A的维护就支出了2.1亿美元,相当于维护3架B-1B的4倍。

◎如果中国新型轰炸机无需超音速,则4台国产非加力的涡扇发动机可以胜任

中国在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后,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有了飞跃性的提高,2015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67.67万亿人民币(相当于10.51万亿美元),当年的国防开支也达到了8900亿人民币(相当于1 450亿美元)。因此,中国发展战略轰炸机在经济方面不存在制约因素,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也不会对国民经济及其它重点武器的研制产生影响。

其次,发展战略轰炸机需要强大的工业基础。战略轰炸机是一种技术高度密集的现代航空器装备,涉及到航空设计、材料、制造工艺、动力、航电、武器等诸多方面,是衡量一国航空工业实力的典型代表。美国之所以能够在二战后研制出多种型号的先进战略轰炸机,就是因为其拥有完整而先进的工业设计、研制、制造、配套体系,在技术实力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苏联虽然在基础工业能力和技术水平方面与美国存在一定差距,但同样具备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凭借着丰富而强大的系统集成能力以及适合国情的作战战略,苏联战略轰炸机的研制速度和类型并没有落后美国很多。在二战后至80年代中期,苏联先后研制成功了图-4、图-22M、图-95、米亚-4、图-160等多种战略轰炸机,基本实现了与美国战略轰炸机发展的同步和对等。从这点上也可以看出,就整体技术能力而言,苏联与美国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只是美国在某些技术发展上更为超前一些,而苏联则是通过实用的机械设计和看似简单笨重但可靠性极高的配套子系统的结合,实现了战略轰炸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中国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工业实力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已经成为全球性制造业大国。在技术水平上,中国也已经赶了上来,陆续突破了大型高亚音速、超音速风洞测试技术,复合材料整体成型、制造技术,大尺寸钛合金壁板加工、焊接技术,万吨水压机制造技术、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技术,现代航空雷达、电子技术等诸多关键性技术,这也是中国在进入21世纪后先后研制出第四代歼-20、歼-31隐身战斗机,运-20大型运输机等先进航空装备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中国现在完全具备研制战略轰炸机的技术能力,而马晓天司令员的话则真实地证明了这一点。

作者:熊佳
      来源:《兵器知识》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