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大结局:修复原生家庭创伤成为人生财富!

国产剧《都挺好》最近很火爆,朋友圈里讨论热烈,分析剧情与现实的文章一篇接一篇,连我这个忙得从不追剧的“工作狂”也忍不住点开来看看。

很明显,女主角苏明玉的故事戳中了不少人心中关于“原生家庭”的痛点。我看了一些文章和评论,绝大部分是围绕原生家庭度对个体的伤害和负面影响展开的。

《都挺好》一剧中,姚晨扮演的“苏明玉”,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可否认,这是真切存在的现实问题。但站在心理学、教育学、精神医学和社会发展的角度,以及我们对大量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实施深度心理干预的经验上,我有一些独特的见解与大家分享,我甚至认为,如果处理得当,原生家庭引发的痛苦能转变为人生财富。

01、原生家庭问题的根源不是人,是时代

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之深远,已经得到了很多心理学流派的重视和研究。

其中,对其分析得最多的当属精神分析流派。其认为,原生家庭极大程度地决定了个体的性格和行为,个体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和精神问题都能在幼年和童年期找到根源。

这个理论是有一定意义,但如果过分强调则过犹不及了。将个体的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原生家庭和幼年、童年经历,这并不全面,更不利于解决问题。临床发现,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的心理成因还包括校园、互联网和社会因素,系统化的心理干预应从多方面入手。

另外,认知行为流派也认为,个体在幼年、儿童时期形成的不良认知范式及自动化思维模式对其终生的性格和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不过,该流派更注重于改变个体当下的行为和观念,对原生家庭影响的分析并不十分充分。

而我结合多年来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的临床经验和观察,对“原生家庭”有更深入地思考。

在目前的互联网和舆论氛围中,“原生家庭”这个词被罩上了负面色彩。《都挺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其聚焦于父母、兄长带给“苏明玉”的伤害,再加上舆论的热议,引发部分网友对自己原生家庭和父母的激烈抨击。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被迅速舆论放大。

图片来源电视剧截图

其实,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应该分为正、负两面。应该说,从整体上看,原生家庭对大部分人的影响是正面多于负面的;毕竟出现心理问题、甚至罹患精神心理疾病的群体只占了社会的小部分。

比如乐观积极,勤奋务实,重视亲情等存在于大部分国人身上的性格特点,就是最明显的原生家庭的正面影响。

而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有其不可忽视的客观和现实原因。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个体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5个层次,分别是: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今的00后,90后,甚至包括部分的80后,他们的父母多半出生于60年代和70年代。那时的家庭普遍处于贫寒、物质匮乏阶段,要养育的孩子又多,父母更重视孩子的生存条件和物质条件,“能吃饱,能拉扯大就不错了”。

如果还要往前追溯,这一代父母的父母又生长于四、五十年代,饱受战争和动荡之苦,更莫谈家庭教育了,能存活下来就是老天爷眷顾了。

也就是说,在那几十年里,人们正在努力满足生理需求,以及安全需求里的人身安全和健康保障。至于情感、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不能说完全没有意识,但都被摆在了次要的位置。

而且,那一代父母受封建思想影响较重,“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仍根植在他们心中,难免会对孩子有较粗暴、暴力的行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了80年代,人们的生活条件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再加上独生子女的政策,那一代孩子基本得到了物质保障。但随之而来的对情感、归属、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却因时代背景的差异,得不到父母的重视。

那一代父母对教育意识的局限,以及他们受到自己的父母影响的粗暴教育方法,是给那一代孩子造成心理创伤的重要原因。

换个角度想,父母也曾是孩子,也曾经是不当家庭教育的受害者;如果要继续往上追责,那么每一代都是受害者、被动者,这种追究毫无意义。

如果真的要怪罪和指责的话,错的根源并非某一代父母,而是他们所处的那个年代和愚昧、落后的思想。

所以,有些精神科医生诊治时,一听到青少年患者的父母也有精神心理障碍病史,便自然而然将病因归结为遗传因素,这有失偏颇。

虽然不排除其中确实有生物学因素,但我认为这部分的比例极小,绝大部分是源于父母本身性格、行为和教育方式的深刻影响,孩子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下,“遗传”了他们的问题。

豆瓣上曾有一个“父母皆祸害”小组,集聚了不少曾被父母带来心理创伤的青少年、甚至成年人集体“吐槽”,还一度引发报道。

此外,国内一些知名的心理咨询师如武志红等,曾对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过度渲染、控诉,甚至歪曲理解,而不着眼于解决方案,这也十分不妥,导致部分亲子关系不良的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更加恶劣。当然,在客观上,他们的言论引起了大众对原生家庭的思考和讨论,这是其积极的一面。

本来,孩子们在网络世界中相互倾诉,吐吐苦水,缓解压力这未免不可;而且,集体吐槽的存在正好说明了这不是某个家庭、某些父母的问题,是较普遍的现象。

如果能够得以积极引导,孩子们会缓解对原生家庭的负性情绪,但在错误的引导下,将此看作父母的“罪证”,缺乏理性的话,反而加深本就存在的恶劣亲子关系和家庭问题。

02、如何在家庭中修复孩子的心理创伤?

只有理性、客观地意识到以上的因果关系,我们才能着手解决每个家庭中仍存在的教育问题,修复孩子已经存在的心理创伤,引导家长积极改变,将一代传一代的痛苦拦腰截断,这一步才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在叠加性心理创伤的影响下,很多青少年患者被抑郁、愤怒或者焦虑的情绪控制,无法理性地看待父母曾犯下的错误;即使有的人有所意识,也难以改变实际的言行和情绪,更不用说彻底原谅与和解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大部分患者父母虽然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不懂得如何补救,难以打破和孩子间的隔阂。

这也是我在临床上非常强调创伤修复和家庭治疗的原因。深度催眠下的创伤修复技术(TPTIH)可以高效的修复青少年患者的心理创伤,较快地稳定情绪,我们再在后续加强认知治疗和引导。另一方面,我们会引导父母积极反省、改变和提升,甚至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如果父母和孩子都配合治疗,亲子关系往往能得到较快、较好的修复。

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接受我们机构治疗的家长也不必灰心。我们的临床方法只是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康复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如果父母的意识到位,行动力强,有足够耐心和反省,你们也可以慢慢地修复孩子的心理创伤,修复亲子关系,帮助孩子摆脱疾病。

虽然问题的根源是社会环境和时代,但父母的确对孩子造成了具体的伤害。父母应自我反省,吸取经验和教训,对孩子真诚的道歉。这是修复创伤的第一步。

其实,深受“百善孝为先”的传统文化影响,很多孩子即使愤怒、怨恨,但对父母仍有深厚的爱。只要父母先摆正了姿态,大部分孩子都会有所触动,内心的部分负性情绪得到释放。

第二,父母要懂得改变和提升。过去是有重男轻女的问题?还是批评多,鼓励少?或是脾气一上来就粗暴打骂?具体的问题都需要分析,改进。感谢如今的互联网时代,网上有非常多的科学教育文章和课程,建议家长们多学习。

第三,因为孩子已经有心理创伤了,在得到修复之前,他们就像刺猬一样,一碰就张刺,引发冲突。所以,父母应密切留意注意孩子的情绪,发现孩子的“敏感点”,并尽量避免触碰。

如果父母能做到以上几点,营造一个有爱的家庭氛围,孩子更多感受到的是家庭的温暖和安全感时,慢慢地创伤就会得以疗愈,“敏感点”也会慢慢弱化,甚至消失。到那个时候再谈及一些过往的事件,孩子会更加理性和平静。

《都挺好》还没有完结,有的网友称剧情到后面会有所反转,是个大团圆结局。无论剧里面的结果如何,观众们大可不必悲观,甚至过分联想,纠结于自身过往家庭经历和冲突。

影视作品的意义在于引发反省和思考,推动改进;尤其是对于成年观众而言,吸取电视剧中的教训,有意识地觉察和反省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和自身问题,积极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这才是最正确的追剧姿势。

最后,我还想提醒一点的是,当家长逐渐觉醒与改变,孩子的创伤逐渐得到修复后,一方面他们应从父母的身上吸取教训,不在下一代的教育上重蹈覆辙;另一方面也不能矫枉过正,对下一代过分迁就和溺爱,陷进另一个极端。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不但能被遏制,还能坏事变好事,成为引导后代往积极发展的精神财富,这才是真正“渡过磨难,晴日归来”!

(本文来源公号:晴日心身医疗,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