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式7.62毫米自动步枪的仿制/中国步枪的仿制与研制(九)

中国步枪的仿制与研制(九)苏式7.62毫米自动步枪的仿制

首先说明,由于有关AK47步枪的文章汗牛充栋,广为人知,本文对AK47的来历、构造、功能评价、后续发展、设计者——卡拉什尼柯夫生平事迹等不再介绍。

AK47辉煌依旧

AK47自动枪是上个世纪40年代产品,俄罗斯、中国及原华沙缔约国的大多数已经撤装,但据2016-2017年英国《简式步兵武器年鉴》统计,AK47步枪还在装备使用的有阿富汗、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孟加拉、贝宁、博茨瓦纳、保加利亚、布基纳法索、布隆迪、柬埔寨、喀麦隆、佛得角群岛、中非共和国、乍得、科摩罗群岛、科特迪瓦、古巴、塞普路斯、刚果民主共和国、吉布提、埃及、赤道几内亚、埃塞俄比亚、加蓬、冈比亚、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圭亚那、伊朗、伊拉克、哈萨克斯坦、肯尼亚、朝鲜、老挝、利比里亚、利比亚、莱索托、马里、摩尔多瓦、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索马里、斯里兰卡、苏丹、越南、也门、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黎巴嫩、立陶宛、马达加斯加、马耳他、毛里塔尼亚、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部分)、尼加拉瓜、尼日尔、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巴拿马、巴拉圭、秘鲁、卢旺达、沙特阿拉伯、塞舌尔、塞拉利昂、南苏丹、叙利亚、坦萨尼亚、多哥、乌干达、赞比亚、津巴布韦等共92个国家与地区。加上曾经装备使用过的国家地区,近乎有120个国家地区。AK47步枪的使用广泛性史无前例。黎巴嫩真主党的徽章上是一个拳头握着的AK47;布吉纳法索等6个国家的国徽上有AK47图案;莫桑比克的国旗上有着装有刺刀的AK47图案;布基纳法索的护照钢印上也有AK47。

AK47弹匣容量30发,发射7.62×39毫米枪弹,弹头质量7.9克,枪管长415毫米,初速710米/秒,全枪长870毫米,全枪质量4.3千克,有效射程为300米。

在莫斯科机场出售有一种包装形状像AK47的伏特加酒,2012年标价150欧元,实际内装的酒价不足10美元。

每个俄罗斯人都知道卡拉什尼柯夫,因为在苏联、俄罗斯的每个学校都有预征兵训练,训练中必修课之一是学习卡拉什尼柯夫枪支的知识,10年级和11年级的学生都要实际操练一番,并进行初级射击体验,卡拉什尼柯夫的名字自然深入到每个人的脑海里。

《纽约时报》资深作家克里斯托夫·约翰·奇弗斯说:如果说美国畅销全球的形象产品是可口可乐,那么,俄罗斯畅销全球的毫无疑问就是AK47!

在中国,AK47几乎路人皆知。在北京高新技术区(中关村开发区)的上地竟有一家以AK47命名的“碳烤羊腿音乐串吧”的烧烤店。


◎永远的经典——苏联AK47自动步枪

在苏军装备序列中,发射中间型枪弹的AK47自动枪起初也是按替换发射手枪弹的冲锋枪(PPS)编配,在步兵班中SKS45自动装填步枪与AK47自动枪同时编配。实施后,由于苏军机械化提高、重火力增强,部队实践体会到半自动步枪火力不足,AK47更适合单兵突击作战,1951年将AK47配装上了单刃刺刀,作为步兵基本装备,原来的SKS45步枪撤装。

中国仿成“56冲”

根据1955年1月11日中苏两国政府换文,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发射1943式7.62毫米中间型枪弹的SKS45式自动装填步枪、AK47自动步枪、LPD46式轻机枪等的图纸、技术资料及样枪。

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苏联7.62毫米AK47自动步枪(автомат)译为冲锋枪,定名为1956年式7.62毫米冲锋枪。之所以定名为冲锋枪,是因为解放前中国军队的步枪都是杂式弹仓步枪,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开始统一装备仿制的苏M1944(仿制定名1953式)步枪,步枪一直只能单发,只有冲锋枪才连发,新来的AK47枪短,能连发射击,适合冲锋作战,故定名冲锋枪。起初在部队编配是每个步兵班分3个战斗小组,3名组长(班长、副班长各兼任一组)配用冲锋枪,用以替代原编发射手枪弹的1954式冲锋枪,其余是轻机枪1挺加上半自动步枪5~7支。

       1955年8月,从苏联引进的AK47图纸技术资料(产品图、设计计算、尺寸链计算、试验检查规范、工艺规程、工装资料等技术文件,一共781册)到达黑龙江北安庆华工具厂,次年在13位苏联顾问参与下,不走样地试制出5050支,1957年出厂53400支,以后每年依次为11 0000支、70000支、60 000支、50865支、175 012支、85000支、114 000支、150000支,1966年出厂196030支。1964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后,毛泽东主席说:“要准备打仗。打仗,还是寄希望搞步兵。各省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等。”随后诸多省市的小三线工厂和动员生产线都参加了制造。到1967年“文化大革命”前共出厂1956式7.62毫米冲锋枪1069557支。据《当代中国:地方军事工业》统计,到1986年底共生产出1956式冲锋枪1316878支;质量参差不齐,当然质量最好的是中央企业的626厂(北安庆华工具厂)的。

在苏联国内AK47生产过程中,1949-1951年间生产的为薄板冲压机匣,由于当时铆钉技术不过关,使用后容易松动。1951-1953年间生产的机匣改成了最早的锻造机加机匣方式,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加大。1953年后虽然回到了锻造机加机匣,但在简化工艺上做了不少改进。中国引进的1956式冲锋枪等就属于这种。1959年改进升级为AKM时,冲压焊接技术提高,又改成了冲压机匣。

中国仿制过程中,626厂在总工程师赵瑞之率领下,发挥集体智慧,进行了锻造机匣改成冲铆机匣的攻关,在攻关过程中还遭受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成熟的产品皆是“苦寒”来。锻造机匣原是将2.65千克的锻件挖空,机加成只有0.65千克成品机匣,现改为冲铆机匣,每千支枪的钢材消耗由原来5吨降为1.5吨,而且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并降低了成本。“仿中改”除机匣为关键“大头”外,从仿制开始就做了许多工作:首先在枪机、击锤、击针等材料上,原来用的是适合苏联的25CrNiWA,而中国缺少镍钨合金钢,626厂改用了30CrMnSiA喷丸处理;解决了击针、击锤黄、复进簧、抽壳钩簧等零件的寿命短、易破断问题;枪托、护手、握把由木件改成玻璃钢件;准星由半包式两侧护翼,改为全包式的护环,护环顶端有开孔。

1957年下半年“56冲”开始下发部队,换掉1954式冲锋枪。1964年5月开始,部队换装下来的1956式7.62毫米冲锋枪旧装备,发到了东南沿海5省(市)民兵,以及云南、黑龙江、吉林、新疆、内蒙古等边境一线民兵连。

中国制造的“56冲”曾出口到越南、朝鲜、阿尔巴尼亚、巴基斯坦、老挝、柬埔寨、斯里兰卡、古巴、巴西等40多个国家,其中越南和阿尔巴尼亚还援建过生产线。

◎民兵练习56式冲锋枪

加不加刺刀曾引起中国高层关注

轻武器不轻,是由于轻武器的产量最大,用途最广,人们接触最多,有关它的问题抉择、决策牵扯面广,所以决断层次往往很高。在中国武器装备发展历史上,“56冲”加不加刺刀的问题曾引起中国军界高层领导诸多关注。

上世纪50年代,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提出“56冲”应当装上刺刀;总参谋部认为“现代战争用刺刀机会不多,增加枪重,不装为好。”后来,在一次制定装备体制的会议上苏联副总顾问说,1956式7.62毫米冲锋枪如装刺刀,则更加强了该枪的效能,并称苏军已经装了刺刀。苏联总顾问在另一次编制会议上也说,部队可不配半自动步枪,而应全部改配带有刺刀的1956式7.62毫米冲锋枪。依据“老大哥”苏联的意见,1958年1月9日,总参谋部向军事委员会专门写了报告,报告中指出:“这一问题已关系到战术运用及装备体制问题。特此呈军委决定,以便遵示办理。”时任总参谋长的粟裕还向军委常务副主席、国防部长彭德怀单独写了一封信,信中解释到:“经我们研究,认为从现代战争条件来看,使用刺刀机会不多。如装上刺刀当然在冲锋时会增加一些威力,但冲锋枪短,效果也不大,且该枪本身重量已为4.3公斤,若加上刺刀则近5公斤,这样势必略增加战士的负荷重量。同时如决定装刺刀,还须向苏方索取资料。该枪似不必装刺刀。”1月14日彭德怀元帅批示:列入军委会议文件。

◎56-2式冲锋枪枪托折叠状态

1958年1月22日,在军委会第140次办公会上讨论了此事。会议决定事项中的第六项内容是:步枪仍装备(1956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和1956年式7.62毫米冲锋枪两种武器。同意粟裕同志意见,1956式7.62毫米冲锋枪不装刺刀。

在“大跃进”的1958年,6个单位自发研究设计了发射1956年式7.62毫米枪弹的能连发的新式步枪。新式步枪主体思想是在1956式半自动步枪基础上能连发射击的通用枪。军械部出面,1959年11月在北京开会,6个设计组集中组成一个通用枪研制小组,由当时的军械科学研究所牵头,以重庆地区为加工基地。通用枪提到日程,刺刀问题会自然解决。

1961年7月7日,刘伯承元帅观看“枪炮体制定型陈列”时说:“刺刀是三棱的好,扁的容易弯,三棱的不容易弯,刺出的伤口深。”6天后,叶剑英元帅也来参观时,看到我国新研制的步、冲合一的通用自动步枪样品后也说:“通用枪全重3.6公斤,轻便又自动,还有刺刀能刺杀,这很好。将来在一个班里8支通用枪和1挺班用机枪,用一种枪弹,补充也方便。”

随着部队不时反映“56冲”需要加装刺刀,军械部认为在我国自己的步冲合一通用枪定型装备之前,1956式冲锋枪还是应当加上刺刀,并向总参打了报告。

1964年5月27日,总参谋部批复总后军械部:“现生产的56式冲锋枪均增配可装卸的剑形刺刀,将现试制出的刺刀稍加改进后生产,配发部队,并着手研究固定于枪上的棱形刺刀。”

1966年2月26日,越南南方西原战场司令部关于军械情况报告中说:“战争场上美国兵见到1956年式半自动步枪上发亮的刺刀很害怕”,要求1956年式冲锋枪加装刺刀。

1966年6月10日,总参党委办公会议纪要中(十三):对装备部关于56式冲锋枪装备刺刀问题的请示,会议议决同意装备部意见,今后生产的56式冲锋枪装配热轧的折叠式刺刀,报军委办公会议审批。”当年有152000支56冲锋枪装上了刺刀。

1967年1月25日,中央军委办公厅向总参装备部通知:“1966年5月11日关于1956年式冲锋枪配刺刀问题的请示,军委陈(毅)、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各位副主席已审阅同意,批准1956年式冲锋枪加装刺刀,并已经林(彪)副主席批准。”

1967年2月9日,总参向总后军械部通知:“你部1965年12月1日(65)械科字第1027号请示悉。关于1956式冲锋枪装配刺刀问题,已经林副主席批准,同意该枪装配热轧的棱形折叠式刺刀。1965年以前生产的1956式冲锋枪(包括部队携带和总部库存)亦可利用此热轧的棱形折叠式刺刀。请与工业部门协商安排,生产一批,先发部队试用,听取意见,为能满足部队使用要求,可分批安装。”

“56冲”后续与其战术地位

苏联AK47自动枪来到中国,军方上上下下都把它看作是发射手枪弹的冲锋枪的升级,没有看成步枪的一种,所以出现加不加刺刀问题。直到1958-1963年研制新式通用枪,也是强调步、冲合一,其中的“冲”就是指的1956式冲锋枪,强调搞一支能连发的自动装填步枪,具有拼刺优势的枪长,300米、400米距离上有着准确的射击精度和必要时的连发射击能力。编制上整个步兵班,除一挺轻机枪外,全都使用通用枪。

“56冲”大量仿制装备后的1963年8月,依据空降兵等部队和侦察部队需要,领导拍板,626厂仿制定型了能向下折叠的金属枪托AK47S,命名为1956-1式冲锋枪。

在1962年中印边界反击战中,印军的步枪是老式的李-恩菲尔德非自动步枪,冲锋枪是发射手枪弹的司登冲锋枪,我军是1956式半自动步枪与1956式冲锋枪,火力优势明显,“56冲”的战术地位没有争议。

1979年中越边界反击战,越军已经撤装“56半”,我军战士手中的半自动步枪火力明显不足,战争中后期,立刻紧急换用“56冲”。后期战斗双方都握持各种AK47(制造国别和前后生产型号的不同),单兵武器上成了AK47间的对抗,“56冲”争得了步枪战术地位。

1980年1月的《中越边境自卫反击作战装备工作资料总结》写到:1956式冲锋枪好,半自动步枪射速慢,火力弱。

1980年6月,在保持AK47的枪身主体机构不变、性能不降的前提下,626厂自行设计了新式三角框形金属枪托。该枪托能向右侧折叠,并且可以通过斜面卡笋、自动补偿磨损间隙,实现了折叠枪托与机匣本体之间刚性联接定位,克服了1956-1式枪托与机匣之间松动难题,为提高瞄准射击精度取得突破性进展。配用此枪托的新枪定名为1956-2式冲锋枪。1980年12月进行了生产定型审查。1981-1986年,1956-2式冲锋枪产出183003支,装备了空降兵和海军陆战队。

为了满足山地部队面对高山低气压缺氧环境、提高便携性的作战需求,1988年2月立项研制山地用7.62毫米短步枪,1991年设计定型,定名为56C短步枪。这时,中国官方正式澄清了AK47“自动枪”的步枪战术作用。56C短步枪在1956-2式冲锋枪基础上做了如下改进:①机匣长由260毫米缩短到240毫米;②枪管长由415毫米缩短到280毫米;③枪托长由230毫米缩短到215毫米;④增加了枪口消焰制退器;⑤护手改用尼龙S143;⑥配用20发容量弹匣,并附有空仓挂机功能。56C短步枪整体诸元:初速663米/秒,理论射速777发/分(小气孔)/808发/分(大气孔),带20发弹匣的全枪质量2.9千克,枪托打开全长765毫米,枪托折叠后全长只有560毫米,100米处的点射高低×方向弹着密集界27×27厘米。该枪继承了AK系列步枪坚固耐用、可靠性高、环境适用性好的优点;适合于山地高原部队、海军陆战队和空降兵等使用。

◎56-2式冲锋枪的枪托折叠机构与81式步枪(图)相同

作者:马式曾孙成智
      来源:《兵器知识》201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