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无微不至,对孩子竟然也是一种伤害

小故事

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天鹅湖的一个小岛上。它们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准备去南方过冬。岛上住着老渔夫和他的妻子,见到这群天外来客,非常高兴,拿出喂鸡的饲料和打来的小鱼,精心喂养天鹅。

故事听到这里,你我都仿佛看到一对慈祥而有爱心的老人,并发出这样的感慨:“天鹅好幸运啊!”“这对老人真是大好人啊!”我们甚至开启想象力,以为这会是一个“报恩”的故事。可惜,不是......

冬天来了,这群天鹅竟然没有继续南飞。湖面封冻,它们无法获取食物,老夫妇就敞开茅屋让它们在屋子里取暖并给它们喂食,直到第二年春天湖面解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年冬天,这对老夫妇都这样奉献着他们的爱心。

故事剧情没有太大的波折,只是有一个不符合常理的事情发生了:冬天来了,天鹅却没南飞。我们还能感受到温暖、安全,说:“这群天鹅太幸福了。”“老人真有爱心啊!” 但是,具有人生智慧和远见的人,却开始沉默,他们皱起眉头,似乎能预感到一些不好的事情,终会发生。

终于有一年,他们老了,离开了小岛,天鹅也从此消失了。但是,它们不是飞向了南方,而是在第二年湖面封冻期间,饿死了。

天鹅悲惨的结局告诉我们,正是渔夫夫妇这种“过分”的爱,使天鹅沉溺在悠闲安逸的生活中,养成了惰性,丧失了生活的本能和生存的基础,无法再适应环境,最终被变化了的环境所吞没!

这种“无微不至”的爱,这种一味营造舒适安逸的爱,恰是人生的“陷阱”。陷入此“阱”的人,除了依赖和惰性,他们一无所有。一旦生活中出现“湖面封冻”,他们的结局绝不会比天鹅好到哪里去。

人们固然需要爱,但是,当这爱变异为一种安乐的馈赠、一种包办一切的呵护时,它就不再是爱,而成了一把能置人于死地的“温柔刀子”!

妈妈无微不至,爸爸有要话说

我老婆对孩子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饮食起居、学习生活,总要设计得近乎完美。每逢吃饭,她常常热情地为孩子夹菜,还吹一吹。儿子小时候倒也没什么特殊反应,乐滋滋地享受着温馨的母爱。可是,最近几年,如果妈妈再为他夹菜,他常常会流露出烦躁不安的神情,有时候甚至“很不礼貌”地拒绝。

这是为什么?17岁的儿子究竟在想什么?

我觉得,对孩子过度的关心其实也是一种伤害。孩子长大了,他需要生活在平等、理性的氛围中,这种氛围一旦破坏,他往往会觉得很不自在,在这样的情况下,过度关注几乎成了一种“歧视”。更严重的是,妻子的这种“无微不至”的爱,剥夺了孩子很多成长的权利,和同龄孩子比,他连碗都不会洗,五谷不分,很依赖父母,性格也比较胆怯。

“无微不至”的心理分析

“无微不至”:极言细微之至,无论如何细微,都能周全照应。

你可以想象,一个“照顾到细微之至于”的母亲,是多么的辛苦、焦虑、疲倦,却又乐在其中。这份苦,是什么?这份乐,又是什么?

“无微不至”之乐

乐1--给,是一种满足

生活当中,那种宠爱孩子的母亲,或溺爱爱人的情侣,都十分享受“给”的过程,甚至于有些不习惯“接受”。他们往往会把这些话挂在嘴边:“你一定要当心啊!”“我没关系的!”“今晚你想吃什么?”“我吃什么无所谓的!”“我来帮你!”“我,你就不用管了!”

他们,一边享受着无止境的“给”,一边却推开别人哪怕一点点的“给”。

乐2--抓,是一种力量/控制

可以说,能够给与“无微不至”爱的人,都很有力量。当接受的一方,感受到厌烦时,往往因为觉得自己被“控制”了,在被照顾的同时,感受的是自己的过分“虚弱”。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一种本能是:成长和独立,对青春期的孩子、结婚前的男女,尤其如此。

一边是照顾者的“控制”,一边是被照顾者的“依赖式的虚弱”。

乐3--至,是一种强迫上瘾

当在亲子关系或恋爱关系中,一方会给予“无微不至”的爱时,这种爱有一些病态,有一些强迫。实际上,被爱的一方也会用烦躁、愤怒、疏离来表达抗议,但是“无微不至”爱的一方却难以自控,甚至上瘾一般地这么爱与付出。他们,给别人他想给的,而不是对方想要的。本质上,这种爱是自私的。

给“无微不至”者的几点建议

1.爱是双向的:“亲爱的,你可以帮我……”

有意思的现象是,对“无微不至”者,他们很难启齿这句话:“亲爱的,你可以帮我……”总是在无止境付出的他们,却学不会接受爱。这样的求助话语,在他们看来是弱者的表现,又或者他们对被拒绝极为敏感。

爱,是双向的:是付出,也是接受。当他们懂得表达爱,接受爱的那天,他们付出爱的方式,也会产生很大的变化。

练习这些话:“宝贝,给妈妈尝尝好吗?”“亲爱的,我想要一个拥抱,可以吗?”“你可以帮我……”

2.给他他想要的:“宝贝,你要我为你做什么?”

在爱里,最大的欺骗就是:我们假借爱之名,满足自己的需要。打个比方,你觉得孩子穿得少了:“来,妈妈给你加上一件衣服。”“我不要,我不冷。”“来,乖,听话,外面风这么大,怎么会不冷呢!”“我真的不冷!”“我数1、2、3,过来,穿!”

在平常不过的母子对话,妈妈觉得孩子不知冷暖,需要为他的穿衣、健康负责任。可是,孩子阳气比较重,比大人更能耐冷,而且冷些也对孩子身体更好。你觉得自己对他“无微不至”,却不知这么做没有尊重孩子的感觉,更剥夺了他增强体质的机会。

练习这么对话:“儿子,我们现在要出去,外面刮着风,会比屋子里冷一些。你需要加件衣服吗?”“我不知道,但是现在我不冷,也不想穿。”“噢,那我们怎么做?妈妈会担心你着凉感冒。”“要不,就带上衣服吧!我觉得冷的时候,会马上穿。”“行,就这么办!”尊重孩子的感觉和意愿,调动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好好爱自己:“现在,我可以为自己做些什么?”

最大的讽刺是:“无微不至”者对爱的人,照顾到极致,却往往忽略了自己的需求。他们常常听到孩子或情侣这么对自己说:“你为什么不对自己好点呢?”更大的悲哀是,他们听到这样的话之后,只想加倍加倍地对别人好,却依旧不去满足下自己的需要。

他们极度无私,又极度自私。他们压抑了自己的需要,又在给与别人爱中满足着自己的需要。举个例子,好比是想要吃肉的人,拼命往食素人口中塞肉,却忘记问他:“你爱吃肉吗?”更不要提,给极度渴望肉的自己,来上一小口。

练习这么自我对话:“现在,我可以为自己做些什么?”“好好疼惜自己。”

给被“无微不至”者的几点建议:

1从今天起,自己照顾自己

也许你早已习惯了被照顾,但是人生有很多角色,你不仅仅是母亲的女儿,爱人宠爱的宝贝,同时也是别人的朋友,将来孩子的母亲,他人的同事、上司等等。懂得照顾自己,会让你更好地适应环境,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从小事做起:“衣食住行”,凡是可以自己做,不要劳烦那个“无微不至”者:早点起来,准备自己想吃的早饭;用自己挣的钱,买几件自己喜欢的衣服;去考驾驶,开车去自己向往的地方……亲爱的,发现没有,照顾自己最大的受益者是你自己。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没有比这个更实在的幸福了!

2反哺,或互相照顾

孩子长大的标志之一是:反哺行为。他懂得为妈妈分担一些事情,如帮忙拖地、买菜、做饭等等,智慧的妈妈会乐于接受,知道这么做,会让孩子更能干,孩子也享受这种能干的感觉。但“无微不至”者会制止:“呀,儿子不要碰拖把,多脏啊!”“你别去菜场啦,多看几页书妈妈更开心!”“做饭会把油溅到身上,太危险,快出去出去(厨房)!”所以,这时候对你而言,需要更强大的力量去坚持。

当“无微不至”者阻止你一起分担时,深呼吸,不要被那种巨大的焦虑感、控制力所激惹,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微笑,露出7颗牙齿以上,温柔地说:“***,让我试一试好吗?我爱你,所以想为你分担。”无论对方什么反应,重复这句话就可以。一开始也许很艰难,但是情况会越来越好。

3走出怪圈,重新启动

生活当时,无论亲子关系还是两性关系里,“无微不至”的爱有很大的伤害力,双方的真正需求,都被压抑,没有得到满足。在这样的关系里,会有一股巨大的惯性,一个病态的怪圈:极度给与,和被迫接受。

改变是不容易,却又没想得那么难,只在一念之间。“照顾自己,照顾他人。”记牢这八个字,重新启动自己的亲密关系吧!

“如果你真的爱他,请给他自由,让他追随内心的需要,肆意翱翔。”这句话,对人对己,都是如此。

是天鹅,就放它在天空翱翔;是老人,就在世间颐养天年;是孩子,就助他茁壮成长;是爱人,就滋养彼此,各自绽放!


本文作者:

闻锦玉,南京师范大学心理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心理专栏作家。

擅长领域:婚恋情感、家庭关系、高考心理调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