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Tech发布2019年生命科学领域创新人物!

DeepTech 在22日上海举行的 DeepTech 2019 生命科学论坛中,公布了十位“ DeepTech 2019生命科学领域创新人物”。

DeepTech 联合创始人陈序表示,此次 DeepTech 选出2019创新人物,主要着眼点在于这十位科学家、创业家在未来生命科学领域颠覆性、变革性技术热点趋势中所作出的关键贡献与成就。

陈序表示,这份榜单要凸显的不只是科学家、创业家的成就,DeeTech 同样希望通过创新人物的呈现,更具像地描绘、更精确地定位出未来生命科学领域发展的可能路径。

将 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带到人类基因世界的青年科学家丛乐、首次将基因魔剪 CRISPR/Cas 系统升级为基因编辑“瑞士军刀”CRISPR-dCas 的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学副教授亓磊、创建世界首例单染色体真核细胞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博士后邵洋洋等十人获此殊荣,十位获奖人物分别就 2019年生命科学领域十大技术趋势分享自己的看法,邵洋洋、王艳丽等人并在论坛现场分享了各自领域的创新工作成果。

从基因魔剪、单碱基编辑的基因橡皮擦,到如今的基因编辑“瑞士军刀”,近年来基因编辑领域花样翻新、天翻地覆。对于 2019 生命科学领域十大技术趋势之一的 CRISPR 工具包,亓磊认为,“在基于细菌的来源的 CRISPR 基因编辑系统中,我们通过增强相应蛋白的功能和活性,获取并丰富了这个工具包,实现更安全、更有效的基因调控。这些工具的出现,不仅为未来基因工程和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方案,也为基因的全面研究及其在生命中的重要性探索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我们十分期待 CRISPR 工具包无论在研究工具还是治疗应用方面都能不断创造奇迹,造福人类。”

图 | 邵洋洋博士(来源:DeepTech)

世界首例仅含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的创建,标志着中国实现合成生物学里程碑式突破!作为这一重磅成就的实施者,邵洋洋博士在主题演讲中提到,酵母细胞的十六条染色体融合为一条后染色体的三维结构发生了巨变,但细胞的转录组和表型组却变化不大,这颠覆了染色体三维结构影响基因表达这一传统观念。这也是首次通过合成生物学的方法探索高等生物进化和染色体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不仅如此,十六条染色体逐步融合为一条过程中构建的一系列染色体数目依次减少的酵母菌无疑是研究端粒相关的衰老和癌症的珍贵材料。

图 | 孔令杰副教授(来源:DeepTech)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副教授孔令杰在主题演讲中,对脑科学进行了解析。他表示,脑科学当前还面临着很多挑战,在脑皮层领域,迫切需要提升现有成象技术,追求追求更广、更深和更快的成像技术。孔令杰团队发展出深层组织成象技术和三维高速显微成象技术,并且最近与清华大学的戴琼海院士合作,实现大尺度、高分辨、实时动态成像。利用研究的新型的技术手段运用到科学当中,可以观测在特定行为模式下神经活动,推断出神经原的功能连接和结构连接,统计分析脑神经网络信息处理机制,将上述信息应用到发展新型的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2019生命科学领域创新人物

(按姓氏拼字首字母排序)

1. 丛乐,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布罗德研究所研究员

作为将 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带到人类基因世界的创新科学家之一,丛乐首次使用 CRISPR/Cas9 系统作用于人类和鼠类细胞基因,并揭示了相关技术在基因治疗,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治疗中的应用潜力。目前,丛乐专注于单细胞测序、基因组学及系统生物学的研究,并与基因编辑技术相结合来探究癌症免疫学机理和针对癌症免疫调控的疗法开发。

2. 韩璧丞,BrainCo 公司与 BrainRobotics 公司创始人兼 CEO

作为将脑机接口技术投入商业应用的创新企业家之一,韩璧丞在哈佛大学脑科学中心攻读脑科学博士期间,创立了脑机接口技术公司 BrainCo。他创立的为残疾人制造智能假肢的半公益项目 BrainRobotics,开发的产品可以帮助残疾人通过意念控制假肢和手指,实现灵活运动。同时,BrainCo 的团队正在研发世界上第一款结合人工智能算法的脑信息处理芯片。

3. 何霆,艺妙神州医药科技创始人兼 CEO

作为致力于将 CAR-T 技术和基因细胞药物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创新企业家之一,何霆创立了北京艺妙神州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的候选 CAR-T 新药产品 IM19 已在早期临床研究中表现出令人激动的疗效,有望极大改善晚期血液肿瘤的治疗现状。

4. 孔令杰,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副教授

作为专注于神经成像领域的方法创新、系统设计和集成等多个方面的创新科学家之一,孔令杰设计研制了三维高速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系统,发展了基于自适应光学的深层组织显微系统,参与研发了全球首台具备视频帧率、厘米级视场、亚微米级分辨率的十亿像素成像系统。孔令杰的研究从“认识脑”到“模拟脑”,不仅是未来中国“脑计划”的重要技术支撑,更是脑科学与人工智能转化之间的关键纽带。

5. 李腾,北京蓝晶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 CEO

作为将合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对生命系统进行优化、开发新微生物产品以解决生态问题的创新企业家之一,李腾发现了一种在新疆艾丁湖的耐盐耐碱细菌,大大降低了可降解生物塑料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的生产成本。此外,其领导团队开发了全新的数据管理系统 Holog,提升了研发流程的数据化与自动化水平,建立了软硬一体实验室,极大提升了微生物合成的工程化水平。

6. 亓磊,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学副教授

作为 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中国和欧盟专利的共同发明人之一,亓磊首次将基因魔剪 CRISPR/Cas 系统升级为基因编辑“瑞士军刀”CRISPR-dCas,并以此为基础拓展应用,先后发明了基于 CRISPR 的基因开关(CRISPRi/a),使在不引入突变的情况下精准开启或关闭特定基因表达。亓磊发明的一系列 CRISPR 技术大大扩展了“基因工程”,进而改变了对“基因工程”的定义。

7. 邵洋洋,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博士后

作为首次通过合成生物学“工程化”方法探索解析真核细胞染色体起源与进化的创新科学家之一,邵洋洋参与创建了世界首例单染色体的真核细胞,实现“人造生命”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邵洋洋的研究为探索高等生物染色体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为研究端粒相关的衰老和癌症提供了有用的模型。

8. 王艳丽,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作为在 CRISPR/Cas 机制研究领域接连取得重大突破的创新科学家之一,王艳丽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 CRISPR/Cas 系统的作用机理,以及 RNA 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相关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自 2014 年至 2018 年,王艳丽团队不断在以上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 CRISPR/Cas 系统的机制阐明做出了原创性的突出贡献。

9. 谢丹,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作为致力于开发高通量高解析度的单细胞多组学复合测序技术、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研究肿瘤发生、开发和转化无创液体活检诊断技术的创新科学家之一,谢丹在多组学数据以及生物信息学研究领域,结合迅速发展的测序技术以及机器学习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多种基因调控机制和基因组间表观遗传谱的差异,揭示了基因调控导致性状差异的分子层面机理,以及人体多组学和疾病之间的对应关系。

10. 邹昊,清影医疗创始人兼 CEO

作为将“进阶版”人工智能技术引进医学领域、以小规模数据集训练出高灵敏性、高稳定性医疗数据分析系统的创新企业家之一,清华“姚班”出身的邹昊致力于开拓人工智能在医疗影像和大数据健康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其所创办的清影医疗在短短一年多的成长过程中与多家中国顶级临床医院进行密切合作,成为初创企业中医疗产业与人工智能技术跨界交融的创新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