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式半自动步枪——中国步枪的仿制与研制

中国步枪的仿制与研制(十)

                                            1963式7.62毫米自动步枪的研制生产

奋发图强、“步冲”合一

1956年设计定型的“56半”和“56冲”在全军列装使用后,半自动步枪的单发精度和拼刺功能,与“56冲”的连发火力和机动可靠性,深受全国全军喜爱。在1958年“大跃进”高潮推进下,全国掀起“鼓干劲”、“争上游”,“放卫星”,“创奇迹”的热潮,国内自发设计研制新的步枪、冲锋枪合一的通用枪的单位先后有6个。1958年冬,总参军械部批准列为研究项目。当时他们的设计思想是具有1956式半自动步枪的精度、拼刺优势,兼有1956式“冲锋枪”的连发和可靠性,强调步、冲合一,搞出一支能连发的自动装填步枪,具有拼刺优势的枪长,300、400米距离上有着准确的射击精度和必要时的连发射击能力。编制预想为装备步兵班全体,除一挺轻机枪外,全都使用通用枪,不再区分冲锋枪和步枪。1959年9月,在总后军械部(注:军械部转为隶属总后)的组织下,军械科学研究所张才忠等与北京工业学院55届高年级学生刘肇祺等11名(靳天佑带队)人员一起参加在296厂进行的新式通用步枪设计。1959年11月,由研究所、院校和工厂联合成一个设计试制组,将6种样枪综合成01、02、03三个方案。

1960年4月8日,总后军械部召开通用枪选型会议。会议决定在此前由296厂、北京工业学院、军械科研所、31试验基地、江西军区、69军、南京械校、626厂研制出的3个方案基础上,专攻闭锁机构,试制出04、05两种样枪。再次评选比较之后,放弃04方案,在05号方案基础上进行改进。

改进后的新枪经过多次工厂试验和进白城国家(军械科学试验)靶场考核试验,最后成型。结构性能特点是发射1956式7.62×39毫米枪弹(1956式7.62毫米步机弹);保留“56半”步枪的活塞杆与枪机框分开,空仓挂机,弹夹续压枪弹,520毫米枪管长,与枪口处固定联结的折叠刺刀,弯颈式全木托,成熟的表尺和准星结构;在向“56冲”靠拢上,采用AK47式机头回转闭锁机构,回转击锤敲打击针尾端的发射机构,单、连发转换的发射方式,弹匣容量改为20发;新枪的革新点有降低自动机(机头、机框和击针等)重心高度,利于点射精度提高;刀形刺刀改为三棱刮刀形刺刀,刃长310毫米;创新设计导气系统,导气箍上能在2.5/3.8毫米两种孔径间选调,既利于精度又利于恶劣条件下的动作可靠性,发射机构全新设计,控制击锤回转的双钩式阻铁,发射系统构成独立组件。

1963年,新枪定型为1963式7.62毫米自动步枪。弹头初速735米/秒,刺刀打开全枪长1342毫米,刺刀折叠全枪长1 032毫米,全宽68毫米,全高199毫米,木托最宽处49毫米,枪管长520毫米,瞄准基线长473毫米,全枪(含20发空弹匣和通条附件)质量3.87千克,100米距离上半数弹着圆半径5厘米,理论射速650发/分,有效射程400米。

从1964年开始组织批量生产,1964年验收586支,1965年验收168支,1966年验收332支。

1967年5月,国防科委向军委提出装备部队的报告。1967年5月19日军委常委第60次会议讨论,当时有人提出(新步枪)耗弹(量)大,没肯定。而后,中央军委还是批准该枪列入军队装备体制。

1967年6月21日,装备部向副总参谋长报告:“自动步枪1963年设计定型,经7个军区试用,反映精度好,枪刺较长,利于白刃格斗,枪型也很适合各种姿势射击和各种持枪方式,建议换掉1956式半自动步枪和1956式冲锋枪。”

1968年7月16日,总参谋部向军委办事组请示:新自动步枪1963年设计定型,生产千余支,发7个军区试用,反映很好。

1968年7月28日,军委办公厅通知,1963式7.62毫米自动步枪批量生产和装备部队问题已经军委常委会第69次会议通过,经毛主席、林副主席批准。

总参决定将1963式自动步枪先装备到中央警卫团,警卫一、二师和空降军。

早期出厂的1963式步枪质量是好的,因为当时是因袭苏联严格的枪械定型规则,经过国家靶场各种考核试验才过关的。1963式自动步枪定型后,未能在中国境内接受战争考验,但在上世纪60年代参加过“抗美援越”。当时参战的澳大利亚一位军人回忆:“当时我带的小分队正在沿河巡逻,突然河对面树丛中响起了熟悉的SKS枪声。我立即命令‘就地卧倒,散开’,一边用电台呼叫救援,一边使用M14步枪和一挺M60机枪朝枪响方向交替射击,一边向土堆后面转移,转移中忽然遭到几个连续短点射,听其声响与越共装备的AK47声响不同,而且都是两发的短点射,散布很小。我的两个队友居然都是小腿中弹,在其他队友前往救护过程中,又有一人腰部中弹,当即瘫倒。战斗后在野战医院我发现,伤口与SKS和AK47伤势有所差别。两个命中点距离很近,不到1英寸(25.4毫米)。贯穿伤的空腔平直,进口小,出口大。军医也感到奇怪,问我是什么枪打的。我说也许是AK47,医生说‘那这个家伙枪法很准。’……直到两个月后,我们在另一次战斗中缴获了一些步枪之后,才弄清楚越共已经用上了可以连发、弹匣上带有五星标志的20发容弹量的新步枪,当时我们叫它为68自动步枪。”英国著名轻武器专家霍格也曾评价说:7.62毫米63式自动步枪是一支由中国设计制造的步枪,外形类似于SKS半自动步枪,但它的全长(打开刺刀)比SKS还长,旋转式闭锁机构是以AK47为基础设计的,有单、连发射击选择功能,有气体调节器,20发弹匣,弹仓的装弹形式比英国的周全。总之,霍格对它是肯定的。

问题出现了,刚刚研制好的步枪怎么就到了越南战场上?不符常理!这与上世纪60年代中国与越南民主共和国是“同志加兄弟”的友谊关系有关。大家都认为,为“抗美援越”做事是光荣的,笔者就曾为越南等国军械人员讲授枪械构造和设计原理,并带领他们到工厂实习半年多。而且那时毛泽东主席曾经指示:”越南南方凡是提出要求,我们有可能办到,就一定要满足。有些我们有的,也能办到,越方没有想到,我们也要主动提出。”

1969年生产6000支1963式自动步枪。当时军委办事组(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强令从1970年开始年产60万支,超出工厂实际能力的5倍。工厂应急采取了诸多提高生产效率的措施:把锻件机匣改成冲铆机匣,枪管与机匣连接由M25×1.5毫米的螺纹连接改为直径18毫米圆柱孔的压配合连接,其它工艺也都有简化,共有180余项未经考核过关的修改,统统上马,结果是产品质量粗糙,枪管与机匣等部位连接精度差等问题出现。

另一方面,还与当时的制造过程和成品检验、军代表验收等制度的放松有关,潜意识里是“工人是国家的主人,还用什么监督。”

1972年6月21日,总后勤部装备部报告:“1971年6月前共生产46.9万支,其中援外10万支,装备部队32万支。因精度差,互换性差,射击喷火等严重质量问题,部队不愿使用,要求更换。”除了报告提到的精度、互换和导气箍处后喷火外,还有木托易折断,机匣盖跳飞等问题。有的报告中说“昨天刚校好的枪,今天就打不上靶了。”有的部队直白地要求“换我半自动”。1972年下令停发,到年底库存27万支。

工厂听说出现了质量问题,立即成立了攻关小组,从1971年4月开展了会战。冲铆机匣改回锻造机匣,在按原设计要求的基础上,改进弹匣接口尺寸、卡笋设计,变成既能使用“五星”20发弹匣,又能使用“56冲”的30发弹匣;复进簧选用优质线材缠制,增加强度;减小枪机公差,强化击针热处理规程等等。攻关后的1963式自动步枪拿到部队试用,反映单发精度比得上“56半”,连发火力持续与“56冲”没有差异,而且点射精度提高。

信誉是产品的生命,一旦信誉被毁,回天难呀!

全局上,装备在部队的1963式自动步枪的问题持续发酵。1977年,第五机械工业部二局关于解决63式自动步枪炸壳问题的情况报告中说:“1969年生产以来,到1977年1月就发生炸壳35次”。

1976年3月6日,常规装备发展领导小组(76)5号文件——回复《装备部关于1963式自动步枪停产问题的请示》中写道:“到1975年底共生产210万支,除去援外和民兵外贸,现有140万支。换装了50万支,精度差,部队反映不好。建议改产1956式半自动(步枪)。从装备发展考虑还应研制新型自动步枪。”从此,第二代自动步枪研制工作提到日程上来。

1977年9月7日,五机部在北京召开专业会议,确定296厂的1963式自动步枪转产1956式半自动步枪。

1978年,部队编制上恢复使用1956式半自动步枪。

1963式自动步枪已经成为历史烟云,究其原因主要是遇到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冲击。从枪械发展史上看,它的战场战术地位是从上世纪50-60年代的半自动步枪向60-70年代突击步枪转化中的过渡性产品。它坚持步枪的拼刺性能,刺刀固定联结在枪口,全枪长(刺刀折叠)比1956式半自动步枪长7毫米,比1953式骑枪长12毫米,比美国M16自动步枪长42毫米。西方国家由大威力步枪弹半自动步枪(7.62×51毫米口径)直接进到小口径突击步枪,苏联的发射中间威力步枪弹(7.62×39毫米口径)的半自动步枪很快撤装,普遍装备7.62毫米口径突击步枪,再发展到小口径突击步枪。中国由于经济技术发展较慢,战场上机械化程度低,在步冲合一的通用枪上更强调步枪性能,造就了63式自动步枪设计思想理念。因此,1963式自动步枪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过渡枪。

“过渡”十分必要,因为中国人自下而上对装备自动步枪还是半自动步枪一直有着分歧。1972年1月31日,沈阳军区汇报工作时叶剑英元帅说(大意)“全自动(步枪)耗弹多,一群野鸭子用连发一只也打不上。单发容易命中,63式步枪改半自动”。1977年7月决定296厂转产半自动时,叶剑英、粟裕、陈锡联、汪东兴都同意。聂荣臻主张自动步枪。粟裕说“1969年当面同邱会作、黄永胜争论过,消耗子弹多,弹匣妨碍拼刺”。

1963式自动步枪早期出厂质量是好的,间接的证明是出口到阿尔巴尼亚,到20世纪90年代科索沃战场上还见到使用。在2001年有关阿富汗地区的新闻报道中,仍可以看到身背“63式”的反塔利班联盟士兵巡逻、站岗的镜头。网易网站报道,2016年越南民兵还在用1963式自动步枪打靶射击。只是这支过渡枪的生产遭到“文革”冲击,非正常地缩短了过渡期。

[编辑/何懿]

作者:马式曾
     来源:《兵器知识》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