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反舰能力的新生与重生

新生与重生的预言

几乎在一夜之间,美军的反舰能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7月26日,美国洛·马公司宣布,美国海军和美国空军正式授予第一批AGM-158C远程反舰导弹(LRASM)的预生产合同。半个月后,美国国防部宣布,授予雷锡恩公司4000枚“战术战斧”Block IV生产合同,其中包括改装反舰型“战斧”。新生的LRASM,重生的反舰“战斧”,一个关于美军甚至海洋的全新预言即将诞生。

重回战略起点

一直以来,美军在反舰导弹的发展上都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即便是与红海军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大洋争夺中,也只是研制了“鱼叉”等少数几款专门用于反舰的导弹,倒是探索出了利用SM-1“标准”、RIM-8“黄铜骑士”等防空导弹打击水面舰艇的新战术。不过,这并非表明美军不重视反舰能力建设。

◎ “鱼叉”反舰导弹已列装几十年,是美海军现役唯一一型反舰导弹,120千米左右的射程,亚音速的巡航速度,在现代化舰载防空武器面前已经毫无威胁可言

二战后,美军的海战理论始终围绕航母展开,核心理念是以空制海,强调充分利用航母舰载机的平台优势实施反舰。在这种背景下,对反舰导弹本身的要求并不突出。随着苏联的轰然倒塌,美军在大洋深处彻底失去了对手,冷战时期建立起的反舰能力显得有点“过剩”。同时,国际形势的变化使美军将注意力从海上渐渐转移到濒海和内陆地区,海军“由海向陆”的转型大幕迅速拉开。于是,除了价格实惠、性能适中的“鱼叉”,为数不多的反舰导弹纷纷脱下了“军装”,这里面就包括当时刚列装的BGM-109B“战斧”远程反舰导弹。

然而,当美军在从深蓝向褐色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之时,身后的海洋也正在发生了深刻改变。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10年,中国经济军事实力实现快速增长,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与中国展开了日渐激烈的战略竞争。一方面,随着中国海军的迅速崛起和全球活动的日益频繁,以海洋控制权为焦点的海上战略竞争已经成为两国博弈中最白热化的领域。另一方面,中国在亚太拥有主权的岛屿特别是南沙多个岛礁上展开大规模基础建设,将形成拥有深水港和长距离跑道的人工海空军基地。从美国人的角度来看,这些岛礁既可以扮演情报、监视与侦察基站的角色,成为实现南海态势对中国单向透明的永久性平台;也可以成为攻防兼备的作战节点,从而形成掌握南海全域的作战网络。面对这种情形,冷战后坐拥数十年“天然制海权”的美海军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来自海上的挑战和威胁。

与此同时,随着俄罗斯国力的渐渐复苏和普京的铁腕外交策略,俄海空军在国际海空域针对美国的动作也时常发生。更让美国胆寒的是,中俄两国的合作程度越来越深,似乎正形成一个比苏联更加强大的对手。如果不立即转身回到海上,那么很可能丢失掉自己曾经随意进出的蓝色水域。而这片水域,正是支撑美国全球利益的基石。如此一来,争夺“制海权”的命题又重新提上了美军的议事日程。

新概念牵引旧武器

如果仅仅是战略焦虑,或许美军会有许多途径和方式来抵消上述威胁,但美海军“养尊处优”几十年形成的以航母为中心、愈发突出对地打击能力的作战体系在这种威胁下显得漏洞百出。

◎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看似气势磅礴、威风八面,实际却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一旦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航母受到重创,整个编队很可能成为一群疲于奔命的逃兵

一方面,航母作为高价值目标的脆弱性显著上升。航母一旦严重受损丧失战斗能力,甚至被击沉,将给美海军的战斗力造成重创。而中国在第一、第二岛链以内精确打击体系的日渐完善,特别是“东风”21D之类的远程精确反舰武器让美航母时刻面临“灭顶之灾”。另一方面,航母战斗群的护卫舰艇独立作战能力不强。美海军舰队的攻击火力高度集中于航母,配属舰艇主要以执行防空反潜任务为主,一旦离开舰载机的庇护,将基本丧失制海作战的能力。美海军近两年在中国南海水域进行的所谓“航行自由”行动,实际上冒着极高的风险。

在“外有威胁、内功不足”的不利局面下,“分布式杀伤”概念横空出世。顾名思义,该作战概念的内涵是“使更多的水面舰船,具备更强的中远程火力打击能力,并让它们以分散部署的形式、更为独立地作战,以增强敌方的应对难度,并提高己方的战场生存性”,实现由传统的“以兵力集中实现火力集中”向“兵力分散火力仍集中”的作战模式转变。

在这一概念下,美海军水面舰艇能分散部署在战区里,过去一些一定需要航母编队在场的作战任务,今后只需要少量水面舰艇就可以担负,同时还增加了敌军侦察、跟踪和监视的难度,从而有效降低了作战风险。

◎美国空军B-1B轰炸机正在进行LRASM投放试验

具体到武器装备层面,“分布式杀伤”概念并非要发展全新的武器装备,其主旨是利用现有平台和新的作战思维,创造出更大的作战效益。其中,提升现有水面舰船反舰作战能力是“分布式杀伤”作战概念最重要的措施,LRASM和反舰型“战斧”正是实现该措施的核心武器。

念旧的面子,全新的里子

虽然是为支撑全新作战概念研制的武器弹药,但LRASM与反舰“战斧”本身却不是什么新鲜品种。前者是美军着眼未来20~30年海上作战需求发展的新型反舰导弹,分为机载型和舰载型两款,机载型就是此次预生产的AGM-158C,舰载型则已经在试验舰上完成了多次垂发试验,计划于2019年形成初始战斗力。不过,LRASM比较独特的外形暴露了自己的身世——源自已在美国空军装备的联合防区外空对地导弹(JASSM),型号AGM-158A/B。

后者更是耳熟能详,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海军就已经装备了BGM-109B“战斧”反舰巡航导弹,但它并不能有效识别远距离移动目标。注意,这里强调的是移动。众所周知,对陆攻击型“战斧”打击的都是碉堡、机场、建筑等固定目标,而移动目标相对固定目标在方位确定、实时跟踪上难度不可同日而语,对弹载雷达要求较高。因此,只经过简单改装的BGM-109B几乎没有列装就被淘汰了。

有了前车之鉴,此次发展的LRASM和新型反舰“战斧”的研制重点就放在了导引头上。据悉,AGM-158C较AGM-158A/B的导引头更加复杂,可能采用了红外成像+主动雷达的复合制导方式,以确保准确命中高速机动中的水面舰艇。而据雷锡嗯公司“战术战斧”项目经理透露,公司自行投资一直在寻求为“战斧”导弹安装新的导引头,最终选定的有可能是集成了主被动传感器的多模导引头。

◎美国空军装备的联合防区外空对地导弹(JASSM)

除了全力提升导弹的探测能力外,更高的信息化水平也是重要的改进内容。研制人员在LRASM中安装了智能化处理芯片,以减小其对情报、监视、侦察系统及数据链、全球定位系统的过度依赖,保证利用自身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实现精确打击。反舰“战斧”则必定会保留目前BlockIV型中的双向数据链,雷锡恩公司称还将添加一个接收器,用于处理目标识别过程中的电子放射。

显然,新生的AGM-158C和重生的反舰“战斧”除了“念旧的面子”,里子早已焕然一新。

不求最好但求最稳

相对于现役的“鱼叉”反舰导弹,LRASM和新型反舰“战斧”在战技指标上实现了全面大幅超越,未来应该会实现换代。如果向外看,与这方面公认的“大家”俄军的现役反舰导弹相比,LRASM和新型反舰“战斧”大致处于什么水平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LRASM和新型反舰“战斧”的目标是什么。

◎ LRASM打击目标示意图

从两款导弹高达454千克的战斗部来看,它们的目标应该是航母、两栖攻击舰、大型驱逐舰等大型水面战舰。毕竟,若美海军要攻击5000吨级以下的海上目标,现役的“鱼叉”、“斯拉姆”-ER等导弹就已足够。用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高官的话来说,LRASM是一种“改变博弈规则”的重型反舰导弹。这也与美军发展反舰能力的初衷相一致——应对来自中国航母编队和现代化舰队的威胁。

既然是针对大型军舰的武器,那么俄军对等的最新反舰导弹是“宝石”(SS-N-26)。与“宝石”相比,LRASM和新型反舰“战斧”的战斗部更重,理论上杀伤力更强。但考虑到“宝石”反舰导弹能够以2.5~3马赫的速度飞行,其自身惯性带来的额外伤害配合200~300千克的战斗部,对敌舰的毁伤也不可小觑。在突防能力上,超音速与亚音速导弹孰强孰弱的争论已经持续多年,考虑到“宝石”也具备掠海飞行能力,而LRASM则采取了明显的隐身设计,因此,恐怕就是“光棍”一个的“战斧”在突防上最弱。不过,亚音速带来的射程优势却是“宝石”这类超音速反舰导弹不可比拟的。LRASM和新型反舰“战斧”的射程均超过800千米,相比之下,“宝石”最大300千米的射程很难保证发射平台的安全。在信息化程度上,双方都有“拿手绝活”,自主控制能力都比较高,纸面上的数据不相上下。

◎俄印联合研制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舰导弹,原型来自俄海军“宝石”反舰导弹,相对于亚音速的LRASM和反舰“战斧”,优点是速度快,缺点是射程短、易暴露。实际上,反舰导弹的“亚超之争”从未停歇

总的来看,LRASM和新型反舰“战斧”的实力毋庸置疑,最重要的是,两者都来自成熟平台,特别是“战斧”经历了数十年的战火洗礼,口碑极佳,在可靠性上不会出“幺蛾子”。而在美军最关心的成本问题上,根据2017财年报价,“战斧”BlockIV单价约187万美元,反舰型量产后相差不会太多,而AGM-158C由于还处在试生产阶段,首批23枚单价大约在300万美元,相信正式大规模量产后单价也会有一定程度下降。这样来看,120万美元1枚的“鱼叉”的性价比就显得不那么高了。

长射程的理由

也许有人对两款反舰导弹的超长射程产生疑问,毕竟世界现役反舰导弹大多射程在100~300千米区间,而美军也只拥有一款射程在100多千米的专用反舰导弹,为何不按照循序渐进的稳妥原则,而是一口气把射程拉得如此之长?原因就在于中国海军的航母。

◎ LRASM舰载版发射想象图。未来一旦该型反舰导弹成熟,反舰“战斧”或许将走到生命的尽头

根据相关资料,“辽宁”号航母配备的直-18预警直升机,可以在距离母舰100千米的地方执勤,对于低空目标可以提供150千米以上的探测距离。因此,“辽宁”号航母编队对于低空目标的探测距离可达到250千米以上,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鱼叉”的射程。这样,中国海军舰载战斗机可以在美军战斗机进入“鱼叉”导弹发射阵位之前将其拦截。

未来,一旦固定翼预警机登上中国海军的大甲板,配合下一代舰载战斗机必将换装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中国海军航母编队对于低空目标的探测距离将猛增至500千米左右。因此,美军新发展的反舰导弹至少需要具备500千米以上的打击能力,以便能够在中国航母的防御半径之外发起攻击。对此,美海军潜艇部队司令官约瑟夫·陶法罗准将曾表示“我们需要射程更远的导弹,以击破A2/AD(所谓的拒入/限动区域)的气泡”。

◎网络流出的直-18预警直升机在“辽宁”号上进行起降试验的图片。舰载预警机的出现使航母编队的攻防范围大幅拓展,正因为如此,为了保证发射平台的安全,反舰武器的射程必须达到一定距离

此“高低”非彼“高低”

从零到二,可以说,美军在反舰能力上实现了一步到位。不过,在战技指标上高度重叠的LRASM与新型反舰“战斧”本质上同属一类产品。那么,疯狂追求武器装备高度集成的美军为何会同时发展两个差不多的武器呢?

目前来看,或许是美军急于形成可靠的反舰能力,虽然两者都基于成熟平台,但改造工程也不小。LRASM已经研制了8年,美国国防部称2018年,机载型(AGM-158C)能够具备初始战斗力,舰载型则要到2019年,即便如此,等到正式大规模列装恐怕也不是一时半会的事。在此情况下,利用更加成熟的“战斧”发展反舰型,能够为最需要反舰能力的海军提供一个新的选项,这也是比较稳妥的方式。这从美军直到2017财年才列入了改造反舰型“战斧”的预算就能看出,可能是美海军真的等不及了。

倘若两款导弹的研制进度都顺利推进,那么,面对两款性能相仿的反舰导弹,美军该如何使用呢?目前来看,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发射平台:LRASM主要用于空对海攻击,而反舰“战斧”则是用于舰对舰攻击。因此,两者并不存在有些媒体所称的性能互补问题,如果非要说是高低搭配,那也是作战空间上的“高低”搭配。

未来,LRASM的舰载型成熟后,其与反舰“战斧”最大的区别恐怕就在隐身性和成本上了。前者应该是攻击价值较大的目标或执行强烈度对抗下的突防任务,而后者则更可能是实施饱和打击的首选弹药。

◎美军最新型E-2D舰载预警机。固定翼预警机较预警直升机的续航时间和侦测范围要大得多,未来如果固定翼预警机登上中国航母的大甲板,美军在海上的优势将被大幅挤压

当然,一向追求“高大全”的美军绝不会仅仅满足于两款亚音速反舰导弹,或许世界第一海军也认识到,“亚超结合”才能真正形成可靠的反舰能力。2016年2月,美海军用1枚“标准”6导弹击中了退役的“佩里”级护卫舰“鲁本詹姆斯”号(FFG-57),此次试验是美海军“分布式杀伤”概念的首次测试。同月,时任美国防部长卡特正式确认海军正在改进“标准”6防空导弹,使其具备打击200海里外水面目标的能力。这样来看,当年为抵抗红海军立下汗马功劳的“标准”1和“黄铜骑士”的确给美海军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这样来看,“战斧”又会否重回机腹挂架呢?

三个预言

时隔20多年,面对即将到手的两款全新反舰导弹,美军无疑是兴奋且期待的。不过,武器装备只是情绪高涨的引子,隐藏在背后的美好预言才是根子。

◎美海军已经计划将部分“标准”6防空导弹改装成反舰型号,以增强单个水面舰艇的攻击能力

第一个预言关于美海军。反舰“战斧”和LRASM将使其反舰能力体系得到极大充实,反舰能力将发生质的飞跃,这意味着美海军在争夺制海权上的主动性、积极性将显著提升,未来如果实施从濒海回归海洋的战略转型,将拥有充足可靠的武器装备予以支撑。

第二个预言关于美空军。众所周知,美国的军种竞争是非常激烈残酷的,尤其是海空军,双方都企图通过蚕食对方的领域来提高己方的地位影响。以往,美空军基本上把目标锁定在了地面和空中,虽然“鱼叉”能够提供一定的反舰能力,但过短的射程使“惜命”的空军飞行员嗤之以鼻。而自从美海军来到濒海地区之后,舰载机自如穿梭于敌纵深区域的飘逸姿态反衬得空军十分无用。五角大楼高官曾表示:“陆海空都是海军的空间。”实际上,空军战机比海军战机的性能要强得多,不能充分使用实在是美军的一大损失。如今,AGM-158C的到来将使空军的使命真正来到这片“陌生”的区域。利用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美空军的轰炸机、战斗机可以在全球海域遂行对海作战,这对空军来说是革命性的。可以想像,一旦其与B-1B完美结合起来,美空军必将与海军一道深度参与到全球海洋争夺中来。

◎美国F-16战斗机携带的“鱼叉”反舰导弹,由于射程过短,无法保证战机能够在安全距离上发射

除了可能发生的军种战略调整外,作战形式的变化也是大概率事件。鉴于LRASM和新型反舰“战斧”必然具备的较高信息化水平,美军很可能将无人机协同作战的战术复制到反舰作战上。未来的制海作战模式或许是,空军的轰炸机在预定空域大规模布撒反舰导弹,海军战机指挥“反舰导弹编队”实施饱和攻击。据报道,美海军已经进行了相关试验,一架F/A-18E/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用数据链对一枚“战术战斧”巡航导弹进行了目标指示与制导,成功击中了一个海上移动目标。如果上述设想成真,那么,制海作战将呈现全新的发展态势。这是第三个预言,也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

作者:杨王诗剑
      来源:《兵器知识》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