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军新型两栖作战装备及作战样式

浅析美军新型两栖作战装备及作战样式

2017年8月30日,美诺福克军港,一艘焕然一新的两栖战舰缓缓驶离,这是美“黄蜂”号两栖攻击舰启航时的场景。“黄蜂”号(题图)此行的目的地是日本佐世保,它也成为美军首个搭载F-35B战机的海外部署舰。随着“黄蜂”号的前沿部署,美军新一代两栖作战平台陆续到位,新型两栖作战样式逐渐浮出水面。

移动的“蜂巢”

21世纪以后,为了应对“强度较低、对陆地投送武力为主”的新海上作战形态,以两栖登陆舰艇为核心的“远征打击大队”应运而生。2016年4月,美太平洋舰队司令斯威夫特提出,为西太平洋构建首支“1艘全甲板两栖攻击舰+3艘‘宙斯盾’舰+1支F-35中队”的“火力加强版远征打击大队”作战编组。故此次“黄蜂”号领衔的“远征打击大队”中还包括“绿滩”号船坞运输舰,以及另一艘前沿部署的船坞登陆舰,搭载的兵力除了VFMA-121中队,还有海军第7滩头部队,直升机HSC-25中队,以及陆战队第31远征队的空地特遣队和后勤部队。另外为了“护驾”,美军太平洋舰队将从本土第三舰队派出3艘“伯克”级驱逐舰为“黄蜂”号两栖打击群提供防空反潜护航和对陆打击保障,一起增援因频频撞船而焦头烂额的第七舰队。

值得注意的是,舰上装备F-35B的美陆战队VFMA-121中队已于今年7月10日抵达日本,总共16架,驻岩国机场。“黄蜂”号抵达后,通过调整F-35B携带数量和配套各型直升机种类,组成多种作战模式,以满足美军当前作战需求。

在其中的制海模式中,“黄蜂”号通过搭载一定数量的F-35B,摇身一变成为一艘中小型航母。虽然该舰没有预警机,但通过美军最新的NIFC-CA海上综合火控防空系统,使其能把战场上所有的传感器都运用起来,达到大面积监视、指挥引导和武器制导的作用,其中最为倚重的感应平台当属F-35B。2016年,在NIFC-CA系统支持下,一架前出的F-35B依靠机载雷达发现远方来袭导弹,将数据回传编队后,编队内的“宙斯盾”系统发射“标准”导弹成功进行了视距外拦截。今后,几架F-35B升空组网后,既可用于制空作战,还可充当预警机的角色。

美国智库“国际海上安全中心”发表文章称:电子战、网络战争和电磁频谱领域对抗已成为信息时代海上作战的核心对抗领域,其成败直接决定关键情报能否有效分发、作战指令是否得到传达,以及现代武器能否完成瞄准等复杂过程。美海军可广泛配置作战力量,增加敌方获取美军位置信息的时间;加强信息欺骗手段,干扰敌方决策;同时,强化指挥控制能力,使美军及盟军部队能够在冲突爆发初期分散部署的情况下,按照作战需求快速形成有效的作战编成,实现“分散实力、聚合能力”。在分布式作战环境下获取制信息权的关键在于有效利用航空平台。相比水面舰艇,运用航空平台充当远海作战信息网络的节点具备以下优势:一是空中平台的机动能力更强,可减小地球曲率对通信的影响,增加在高对抗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并可依托速度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视距通信功能,相较于水面舰船其带宽和抗干扰优势在信息对抗环境中不可或缺。二是航空平台的速度优势可转变为态势感知优势,其携带的各型传感器可将获取的敌方舰船位置等战场态势实时传递给指挥员,作战人员可直接输入敌方舰船坐标信息实施打击,不必开启自身雷达等传感器,提升了战场生存能力。

下水已整整30年的“黄蜂”号本是垂垂老矣,然而美军于2011年起将该舰作为F-35B的短距起飞/垂直降落试飞平台,期间经历数次大规模改装,如今可谓重获新生。F-35B的上舰,将使原来搭载AV-8B“鹞式”攻击机的两栖作战样式发生根本性改变。F-35B在主要执行近距离空对地支援、滩头支援和战场攻击任务的同时,更是作为一种集成先进传感器的信息收集平台,将使“远征打击大队”在不依赖航母的情况下,可独自完成一定强度的登陆打击任务。尤其在面对一些中小国家时,一艘“黄蜂”号所搭载的F-35B足以形成压倒性优势,完成原先由航母舰载机来承担的夺取制空、制海权任务。

同时,“黄蜂”依然是一艘两栖攻击舰,通过搭载最多12架MV-22B“鱼鹰”倾转旋翼机,配合LCAC气垫登陆艇等传统两栖投送手段,完成远程兵力投送。在多种作战模式的灵活切换中,“黄蜂”号成为相当于“小航母+两栖攻击舰”的复合体。

“黄蜂”号此行,将替换原先部署在第七舰队的“好人理查德”号两栖攻击舰。但美军换船不换人,很多跟随“好人理查德”号在亚太长期部署的骨干官兵将在“黄蜂”号上继续工作,以确保“黄蜂”号能尽快熟悉战场环境。

廉价的“海上仓库”

近日美国海军新型海上基地船“刘易斯·B·普勒”号搭载250名官兵、直升机和快艇在巴林正式服役。这艘军舰是美军“远征转运码头”计划的产物,是由海向陆的“海上仓库”。

说起对海上移动基地的需求,英国可谓刻骨铭心。1982年马岛战争爆发后,英国特混舰队跨越大西洋万里远征。因为缺少保障基地,英国紧急征调改装了50多艘民船,担任医院船、油船、修理船等角色。其中,“大西洋运送者”号集装箱船加装了飞行甲板、增设了机库和防空导弹,成为飞机运输船,为英军舰队提升航空战力,打赢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真正把海上基地船专业化的是美国海军,而推动它们横空出世的动力,源自美国海军的现实“烦恼”。

美国虽然是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拥有遍布世界中枢地区的基地网,但在现实运作中,美军依然发现了很多问题。首先,海外基地虽然设施完备,但无法移动,只能负责一个区域的作战保障,每年用于基地维护升级和付给相关国家的使用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并且,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美国虽然在世界横冲直撞,但使用海外基地还得看所在国的脸色。一旦两国关系有个风吹草动,美军也得卷铺盖走人。在菲律宾、吉尔吉斯斯坦就曾发生过类似事件,不仅折了面子,还严重削弱美军在当地的军事能力。此外,有的盟友两面三刀,平时与美国称兄道弟,可到了关键时刻,也会掉链子。例如伊拉克战争期间,因为土耳其拒绝开放本国港口和基地,美军不得不通过苏伊士运河,绕过阿拉伯半岛才把第四机步师的重型装备运到科威特,贻误了战机。这些“痛点”让美军愈发感到,有必要打造一种自己掌控的海上移动保障平台。

◎美国海军新型海上基地船“刘易斯·B·普勒”号

为此,美军曾经脑洞大开地提出了“联合机动近海基地”(JMOB)的设想。不过,因为这个设想中的浮岛式基地体积太大、航速太慢、缺少防护能力等原因,最终流产。但美军追逐海上基地的梦想并没有泯灭。

在海上基地船服役之前,美国海军曾使用大型舰艇做过类似的尝试。1994年,他们把“艾森豪威尔”号航母的舰载机清空,改为特种部队的海上大本营,扮演了一把海上基地船的角色。两栖船坞登陆舰“庞斯”号在即将退役之际被改装为海上基地船,并部署在波斯湾地区,发挥了几年余热。不过,临时“客串”的两型舰艇毕竟是半路出家,使用起来多有不便。为此,经过多年论证后,专门建造的海上基地船终于呱呱落地,入列成军。

在谈到海上基地船时,美海军前作战部部长克拉克上将评价说:它可以从海上独立发起攻击,能有效地利用国际海域,减少对岸上后勤设施的依赖,夸张一点说,这比航母还要重要。之所以得到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海上基地船确有独到之处。

与出身“名门正派”的航母、驱护舰相比,海上基地船的军舰“血统”不纯,是由“阿拉斯加”级油轮改装的“混血儿”。因此,它的部分船体采用了商船标准,建造速度快,综合成本低。在新型舰艇逐步成为“吞金兽”的今天,这实在是吸引美军的一大亮点。

与海外陆地基地相比,海上基地船归属本国辖制管理,可以自由航行到任何一片公海执行任务,部署非常灵活。并且它的航速较快,能够伴随航母或两栖编队执行任务,可以以15节的速度在海上连续航行40多天,能在30天内部署到世界任何一片海域,机动保障能力十分突出。

海上基地船是个“巨无霸”,排水量接近8万吨,外形十分独特,除了船体两头保留了油轮的主体建筑外,作为主要任务区的中部舰体分为两层甲板。上层为飞行甲板,设有4个起降点和两个机库,可以停放和起降CH-53、AH-64等直升机,以及V-22倾转旋翼机等机型。如有需要,未来应具备起降F-35B和无人机的能力。这使其拥有不俗的航空作战能力,甚至媲美有些国家的两栖攻击舰。它的下层甲板空间也很宽裕,可以搭载装甲车辆、特战快艇、扫雷装备、小艇和武器弹药。配置的13吨和40吨吊臂,能够在3级海况下安全调运扫雷装备、特战快艇以及其它重装备。此外,它还在舰艏加装了模块化的人员居住和作战指挥舱室,可供250名人员生活工作。舰上生活保障、航空指挥、物资仓储、油料输送等设施一应俱全。

除了物资投送和两栖登陆等“主业”外,海上基地船还是一个“多面手”,稍加改装便可变身医院船、大型装备运输船等,十分实用。在很多观察家看来,海上基地船本身就可以执行一些低烈度的军事任务,如果得到其它战舰配合,甚至可完成两栖攻击舰和航母的部分任务。但它的外表“淳朴”,没有航母那样富有“攻击性”,在展示实力的同时,更容易控制危机,避免激化局势。

特招入伍的“战场快递员”

高速双体船(HSV)作为一种新型海上作战支援舰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自从澳大利亚海军在参加1999年的东帝汶维和行动中首次把它从商场拉到战场后,它在兵力投送和后勤支援方面的优势开始使其“扬名”。2000年7月,在美国“塔拉瓦”两栖戒备大队的配合下,澳大利亚海军与该国国防科技机构在澳大利亚北部海域对“杰维斯湾”号进行了一系列海上测试,也就是在此期间,美国海军相中了该船的高速支援能力,并着手把这种新式后勤补给舰通过租赁的方式引入美军。美军希望以其为蓝本,通过使用测试,直接利用它的技术,发展符合美军作战需求的新型战区支援舰,因此,美军此后连续从澳大利亚租借了3艘高速双体船,供驻扎在日本冲绳的陆战队第三远征部队使用。此后演习期间,高速双体船(HSV)在短短10个多小时内把几百名美军士兵和装备的“斯崔克”装甲车从位于日本冲绳的军事基地运到了韩国东海岸,从此该舰有了个贴切的绰号——“西太平洋快车”。

“战场快递员”之所以能够拉得多、跑得快,主要是该船采用独特的双体设计,一是可极大减小在水中航行阻力,使其最高航速可达48节;二是增加舱体空间,使内甲板平整宽大,可装载大量人员装备。同时该船还采用隐身设计,船身低矮,不易被近海雷达探测。船尾改装了直升机停机坪,可供MH-60S、CH-46、UH-1和AH-1等美军主要直升机起降作业。船上还有一个区域可停放和保存两架MH-60S直升机,以保护直升机免遭天气的侵蚀。另外,由于该船采用大量铝合金材料,为避免中弹后造成大面积失火,该船每个船舱都安装有自动灭火系统。值班人员也能远程启动灭火设备。

平时,高速双体船(HSV)可用于物资补给和小规模人员输送,可谓省时省力、分秒必达。战时,在美军掌控绝对制海、制空权的情况下,该型舰可在“朱姆沃尔特”级导弹驱逐舰、濒海战斗舰的掩护下,配合美军新型海上基地船等远征转运平台,作为美国远征登陆部队的第二梯队。在主力“远征打击大队”开辟战场后,高速运输舰依靠优秀的接驳能力和速度优势,有效解决了美军两栖攻击舰因搭载大量F-35B造成的投送能力不足问题,可一次性、大规模投送后续登陆部队,完成抢滩任务。

根据美海军“联合高速运输舰”项目计划,美海军将装备10艘此类“联合高速运输舰”,全部隶属于美国军事海运司令部,以提升美军快速投送能力。高速运输舰首舰“先锋”号已于2012年入役,今年4月,第8艘也已列装。经估算,10~12艘该型舰可在10小时之内将一个旅级作战部队投送到400海里以外的战场前沿。

攻防兼备催生新型作战样式

“黄蜂”号两栖攻击舰、新型海上基地船、快速运输舰、F-35B等新一代作战平台投入实战部署,是美军全球部署和全球作战经验总结的产物,也是美国海军装备创新的最新成果之一。重要的是,新型两栖装备平台将推动传统登陆作战样式的变革。

搭载10架左右F-35B的“黄蜂”号“远征打击大队”可在不依赖航母舰载机和岸基航空兵的情况下,独自承担中等强度的两栖登陆作战。通过F-35B的先进传感器进行信息收集,强化“远征打击大队”对战场环境的信息感知能力,再通过与“宙斯盾”舰进行信息交互,完成对陆上重要军事目标的远程打击和对自身的防御任务。随行的船坞登陆舰或者船坞运输舰进行两栖抢滩登陆,依靠多种运输载体投送精锐先头部队,完成滩头抢占任务。位其后方的海上基地船携带后续大部队和物资装备,通过直升机吊运和10~12艘高速运输船快速接驳,短时间可接运成建制作战部队和补给物资。同时,依靠快速运输能力,还可将前线受伤士兵送回海上基地船进行及时救治。

“黄蜂”号驶抵西太后,或延续上任“好人理查德”号的任务部署,持续在第一、二岛链巡航,并与VFMA-121中队所属的F-35B进行适应性训练。随着半岛局势加剧,美急于强化西太的两栖作战能力,在半岛有事时可灵活应对。同时美将持续强调“南海自由航行”言论,未来“黄蜂”号“远征打击大队”或以与南海国家开展联合演习的形式开赴南海,进一步维护其海上霸权地位。

他山之石可攻玉

在军事装备的创新上,美军始终不遗余力。因为它不仅有强大的科技、工业和资金支持,还有很多现实作战需求牵引,更有维持美军装备水平领先世界的战略推动。所以,美军的武器装备大多位居世界前列,兼顾先进、实用与价格的发展思路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我军全甲板两栖攻击舰下水在即,但却没有类似F-35B这样的作战平台,缺乏预警机的航母编队也有着看不远、看不清的困惑。美军的NIFC-CA海上综合火控防空系统为我们打开思路,依靠歼-15、舰载直升机等现有航空平台,构建自己的信息交互网络系统,加强战场感知能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举措。

我国作为具有广泛海外利益、对外贸易发达、承担很多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义务、又缺少大量海外军事基地的后发海洋大国,研制发展大型海上基地船显得更为必要。事实上,因为这种民船改装的海上基地船价格低廉,建造难度低,要发展类似的舰船并非难事。因此,我国可以借鉴美军的思路成果,根据自身战略定位、经济能力和现实需要,视情建造类似的舰艇。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海上基地船的发展可以采取军民融合的原则,以降低成本,服务军民。从源头上追溯,美军的海上基地船是由半潜船发展而来,而半潜船在地方上有广泛应用。因此,如果地方单位在半潜船的设计建造中兼顾未来的军事需求,预留相关的接口,设计相关的功能模块,培养可以遂行保障任务的船员,那么一旦战时需要,将能迅速动员改装出很多海上基地船,化身远海长期作战的“粮草大营”,有效提升打赢未来海上战争的能力。

作者:付三阳
      来源:《兵器知识》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