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海军陆战队大幅提升两栖作战能力

美海军陆战队大幅提升两栖作战能力

2016年,美海军陆战队发布新版《海军陆战队作战概念》,再次强调机动作战,目的是指导海军陆战队2025年前的部队建设、能力发展、兵力部署以及如何有效应对21世纪复杂战争形势和强大的竞争对手。在该概念的指导下,2017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发布新版航空兵计划,积极推进飞机的更新换代;成功验证两栖战斗车上舰部署和回收能力,标志着两栖装甲车的换装即将完成。此外,新型雷达通过系列测试,即将形成初始作战能力。通过发展系列新型装备,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两栖作战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能更加有效地应对世界范围内的各种冲突。

近年来,美海军陆战队努力维持现役飞机的性能,使其能够随时投入作战中,并于2017年开展了大量准备工作用未推动飞机的更新换代。2017年3月28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发布《2017年海军陆战队航空兵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海军陆战队航空兵未来航空作战的相关概念,明确了未来各型飞机的采办及升级计划。

美海军陆战队认为,防空导弹、巡洋导弹、武装无人机等远程精确打击武器的兴起,给传统作战方式带来巨大挑战。因此,与海军水面舰队和海军陆战队的地面部队一样,海军陆战队航空兵也应重点关注分布式作战。于是,海军陆战队航空兵积极发展支援陆上或海上作战的“分布式航空作战”概念。它的优势体现为:作战范围扩大;航空作战规模因飞行架次增加而提升在“反介入/区域拒止”环境下的整体风险得到分散与降低:实施重大机动的选项增多:弹性及突袭能力提升。海军陆战队空地特遣部队空中作战单元具备实施分布式航空作战、支持地面及海上行动的能力。

作为“分布式航空作战”概念的补充,规划还提出了“分布式短距起飞、垂直降落作战”概念,即将短距起飞、垂直降落型飞机的能力最大化,降低飞机对跑道的需求,增加其基地选项。F-35B在更靠近战区或位于战区内的“移动前沿装弹及加油点”(M-FARP)完成加油和弹药补给:部署在M-FARP一定距离以外的“移动分布站点”负责为M-FARP再装弹及再加油,以发挥扰乱及分散敌探测与瞄准能力的作用。

规划提出,在2019年底前,所有来自美国西海岸的海军陆战队远征部队将仅使用F-35B联合攻击机进行作战。该计划提出两栖攻击舰“闪电母舰”的概念,是指“美国”级两栖攻击舰的“短距起飞、垂直降落”改型(搭载16~20架F-35B以及加油机),它可以独立部署,也参与两栖战备战斗群或远征打击战斗群,或与航母战斗群协同部署。

海军陆战队希望加快F-35B的采购速度,既为舰队带来新技术,同时又能节约舰队的运营成本。现已退休的航空部队副司令乔恩·戴维斯称,由于F/A-18“大黄蜂”飞行队的战备能力不足,以及继续使用旧型AV-8B“鹞式”战斗机的费用高昂,如果国会帮助海军陆战队在2022财年前加速F-35B战斗机的采购,将可节约10亿美元的运营和维护基金。他还谈到,由于传统飞机的维修面临极大挑战,可推迟“鹞式”战斗机的退役,加快“大黄蜂”战斗机的退役,提前几年停止后备役“大黄蜂”队的运营。

2017年3月27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发布《2017年海军陆战队航空兵规划》

2016年11月11日,F-35B“闪电Ⅱ”战斗机在“美国”号两栖攻击舰上开展测试

MV-22B“鱼鹰”运输机在“硫磺岛”号两栖攻击舰的飞行甲板上着陆

KC-130J“收割鹰”停在阿富汗德怀尔营的跑道上

2017年,F-35B战斗机曾因为自主式保障信息系统的软件问题停飞一天;但是该新型战斗机的调试和培训工作进展顺利。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甚至还计划进一步整合联合攻击战斗机和巡洋舰、驱逐舰上的“宙斯盾”作战系统,并计划于2018年开展海上演示,将飞机和舰船连接起来,舰船可以发射一枚导弹,而F-35将在舰船视距外指引导弹投向目标。

根据规划,到2031年,海军陆战队将部署353架F-35B、67架F-35C,替换在日本及西海岸部署的AV-8B“鹞式”战斗机和F/A-18“大黄蜂”战斗机。

该计划还提出,海军陆战队将于2018财年对MV-22“鱼鹰”飞行队进行空中加油升级,并改进“收割鹰”的武器和传感器有效载荷,以武装V-22“鱼鹰”倾转旋翼机。

根据规划,MV-22将于2020年实现全面作战能力;MV-22空中加油系统于2018财年实现初始作战能力,2019年实现全面作战能力,为F-35及其它机型提供空中加油。

对于旋转翼飞机,2017年4月,CH-53K“种马之王”重型直升机在国防部通过了“里程碑C”审查,被批准投入生产。8月,美海军授予西科斯基公司价值3.4亿美元的合同,以生产该型机的前两架直升机。

根据规划,海军陆战队计划采办200架CH-53K重型直升机。该型机将于2019年形成初始作战能力,之后开始部署,到2027年达到96架。

两栖车辆具备航渡和陆上机动能力,是海军陆战队重要的两栖作战装备,主要用于输送登陆队员抢滩登陆,并向对方岸滩浅近纵深实施突击等。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第一代两栖车辆为履带式登陆车系列(LVT),在二战中得到实战检验,并进行了多次改进,奠定了核心装备的地位;第二代两栖车辆为两栖突击车系列(AAV7),是冷战时期在LVT7基础上改进而来,主要任务是陆上突击:在“超视距”登陆作战概念的指导下,发展了第三代先进两栖突击车(AAAV),重点提高了航渡速度。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爆发后,海军陆战队计划发展远征战车(EFV)以承担陆上作战任务,但项目因在研制过程中出现系列问题而下马。之后,海军陆战队着手研制新一代两栖战车(ACV)。

2017年12月13日,一架CH-53K“种马之王”直升机成功演示自主卸载能力

2017年6月,BAE系统公司(右侧)和SAIC公司(左侧)生产的增量1.1型两栖战车停在“萨默塞特”号两栖船坞运输舰内,准备进行部署及回收测试

冷战结束后,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作战任务由两栖登陆作战向内陆反恐作战转变。海军陆战队对两栖车辆的要求也发生改变,对由舰向岸的高机动性的要求降低,但更加注重其防护力。但是,现有两栖车辆的技术水平过于老旧,难以满足作战任务需求。在此背景下,海军陆战队于2012年开始发展新一代两栖战车ACV,以填补能力差距。

海军陆战队对ACV的发展具有明确目标,在向工业界公布的信息请求中列出了4项具体要求:一是必须能够从两栖舰上部署,可以从至少12海里外,在最大浪高0.3米的海面上,以不低于8节的速度输送1个海军陆战队加强步兵班(17名海军陆战队员),并且能够在最大浪高达到0.9米的海面上行驶。二是必须能够在各种地形上随持续作战的机械化特遣部队机动,并且道路速度、越野速度以及行驶距离必须大于或等于M1A1主战坦克。三是保护特性应能抵御直接与间接火力、地雷和简易爆炸装置的威胁。四是应该能容纳使其可以行驶在海上和陆地上的指挥与控制(C2)系统。至少应该装备1挺固定机枪,可以与敌人的步兵和轻型车辆交火。此外,陆战队还提出,这种车辆将具备远征战车的部分能力,但以一种更加符合成本效益、更加实际的方式发展。根据陆战队的设计要求,ACV重点考虑了防护能力、火力和陆上机动能力,对水上航行能力的要求大幅降低。按照海军陆战队2012年的计划,两栖战斗车将分为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称为增量1.1,采购470~490辆战车,并将增量1.1阶段的车辆升级到增量1.2水平。经过ACV的原型车竞标,美海军陆战队选定英国宇航系统公司(BAE)一依维柯公司和美国科学应用国际公司(SAIC)一新加坡技术动力公司各自建造16辆ACV增量1.1型。

从ACV的列装计划来看,近几年美海军陆战队关于仍会面临AAV7A1型两栖突击车性能不足的困扰。因此,在研制新一代ACV的同时,美海军陆战队也在开展生存力升级型两栖突击车(AAV-SU)项目,目的是全面升级传统AAV7A1型两栖突击车的能力。该项目的主承包商为SAIC,其升级重点是生存力,主要是增强目前车辆所缺乏的车底防护,以确保两栖突击车适应现代化战场的要求,升级后的车型为AAV-SU。

2017年6月,在ACV首次部署及回收测试中,BAE系统公司的两栖战车从“萨默塞特”号两栖船坞运输舰上部署


发展现状及未来计划

ACV

2017年,海军陆战队在多地对BAE系统公司和SAIC两家生产的ACV进行了测试。例如,2017年6月,美国海军陆战队首次将BAE系统公司和SAIC公司研制的ACV搭载在两栖舰艇上,并成功进行了部署及回收测试。这标志着ACV项目正按计划推进,有望尽快形成战斗力,大幅提高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两栖作战能力。此次测试由ACV项目办公室和陆战队两栖车辆测试分部负责,搭载的两栖舰为“圣安东尼奥”级“萨默塞特”号两栖船坞运输舰(LPD-25),在甲板操作过程中,其航速为3至3.5节,海况为1至1.5级。LPD-25共搭载了3辆ACV原型车出海,其中2辆为BAE公司研制,1辆为SAIC公司研制。每辆ACV均进行了多轮测试,测试项目包括坞舱内移动、战斗状态下入水、适航性、耐波性、机动性、出水驶回坞舱等。整个测试持续6-7个小时,在最后阶段所有车辆驶出坞舱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浮渡冲滩,最终驶回海军陆战队岸上车辆测试中心。

虽然测试工作进展顺利,但是LPD-25的航速仅保持在3至3.5节,甚至低于陆战队现役AAV7A1两栖突击车安全操作所允许的最高5节的航速。ACV项目办公室希望接下来能在更高航速、更恶劣海况下对ACV原型车进行上舰测试,从而检验其复杂环境下的表现。

2017年2月,美海军陆战队水路两栖车辆测试部门的操作和维护人员对AAV-SU进行作业检查

2016年12月13日,BAE系统公司在其宾夕法尼亚州的约克工厂向美海军陆战队交付首辆ACV增量1.1型原型车

2017年3月29日,美海军陆战队在StoneyRun的正式公开仪式上展出G/ATOR雷达

美海军陆战队对配有Block1型任务包的G/ATO进行CAC2S系统的演示验证

经过严格测试后,海军陆战队计划于2018年6月确定最终的制造商,并计划于2020年前交付总值约11亿美元的204辆车,于2023年夏季前装备6个陆战队营。

AAV-SU

2016年3月,海军陆战队接收了10辆工程制造发展(EMD)车辆中的第一辆,并在过去18个月内对其进行了发展测试和作战评估。承包商SAIC采用的升级措施包括安装附加装甲套件和防爆座椅,在驾驶室内安装破片衬层等增重措施,同时改进发动机和悬架,使升级后的突击车拥有与传统突击车相同的机动性。2017年8月,国防部批准了两栖突击车生存性升级(AAVSU)计划。在SAIC交付的EMD车辆成功通过验证后,海军陆战队立即授予SAIC公司21辆突击车的低速率初始生产合同。

陆战队计划于2021年前完成AAV-SU的改造,延长其服役期至2035年左右,作为ACV的补充。

雷达是对武器装备进行指挥控制的重要系统。美国海军陆战队正在研制一种新型多功能雷达——地面/空中任务导向雷达(G/ATOR)。该雷达安装在一台拖车上,主要任务是探测和跟踪各种类型的目标,包括:有人和无人驾驶飞机、巡航导弹、迫击炮射弹、火炮和火箭发射平台等。

近年来,由于美国国防预算紧缩以及国防部对开放式架构系统的迫切需求,系统间的整合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美国海军陆战队来说,新型地面/空中任务导向雷达正好切合需求。美国海军陆战队希望这种新型雷达能够取代目前使用的各类雷达系统,包括UPS3战术防御预警雷达、MPQ62连续波目标搜索雷达、TPS63对空监视雷达、TPQ46反炮兵/目标获取雷达和TPS73空中交通管制雷达,同时发挥更好的效果。

新型雷达系统由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设计开发,主要部件包括雷达天线及其旋转驱动系统,其中天线包括主动电扫描阵列的数千块发射/接收模块。这种设计受益于为F-35“闪电Ⅱ”联合打击战斗机研制的APG-81主动电扫描阵列雷达。公司为新雷达开发了Block1型和Block 2型两种软件任务包,其中Block1型主要开展防空和空中侦察任务,Block 2型主要开展地面武器定位任务。海军陆战队计划采购17部Block1型G/ATOR系统和28部Block2型G/ATOR系统。

2017年,海军陆战队接收6部G/ATOR系统,并在全国各地为Block1型和Block 2型软件包进行了一系列测试。配有Block1型任务包的G/ATOR系统,在弗吉尼亚州的瓦勒普斯岛进行了测试,然后被送往北卡罗莱纳州的切利波因特航空站与相关系统和网络进行集成和测试,包括指挥与控制系统(CAC2S)以及复合跟踪网络(CTN)。预计该型G/ATOR于2018年2月左右形成初始作战能力。

配有Block2型任务包的G/ATOR系统,具有地面武器追踪能力,主要是识别敌方火箭炮、火炮和迫击炮的来源,还可以在训练活动中跟踪海军陆战队的火炮。在2017年9月的开发测试之前,该型G/ATOR通过了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系列测试,以确保硬件和软件完全兼容,从而降低风险。预计该型雷达于2018财年年末形成初始作战能力。

此外,海军陆战队还计划开发Block4型空中交通管制任务包,但目前尚未获得拨款。接下来,海军陆战队接收的6部G/ATOR系统将首先完成低速率初始生产合同:之后将采用新型半导体——从砷化镓升级到氮化镓,提高新雷达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改进型G/ATOR系统计划于2018年9月甚至更早交付,全速率生产合同计划于2019年确定。

[编辑/何懿]

作者:周明贵 丁宏 史腾飞
      来源:《兵器知识》201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