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F-125型护卫舰好高骛远

好高骛远

2017年12月22日,德国国防采购局(BAA[NBw)宣布,将F-125型护卫舰首舰“巴登-符腾堡”号(Baden-Wurttemberg)退回布洛斯·福斯(Blohm+Voss)造船厂,以解决测试中出现的严重问题,从2018年1月19日起长期进坞。这是德国海军乃至世界海军中罕有、试航之后无法交舰成军而必须退回船厂返工的纪录。德国许多国防专家指出,“巴登-符腾堡”级的设计存在诸多棘手问题,凸显出德国军工业水平下滑。位于柏林的“德国国际与安全事务研究所”武器采购专家迪考夫表示,“巴登-符腾堡”级最初计划的野心过高、搞得太复杂,项目管理一团糟,并批评德国海军和政府“事前都没考虑,就把钱砸进计划里”。那么,F-125型护卫舰究竟如何?本文将介绍该舰的发展历程以及性能特点。

世界军用造舰业在经历了导弹化、“宙斯盾”作战系统普及化等风潮后,从21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基于国际形势变化,地区维和、商船护航、反海盗、反劫持等任务日益频繁,令各国海军对濒海作战产生新的需求,也使得适合浅水濒海地区的作战舰艇成为新一轮造舰热潮的“明星”。观察西方海军,荷兰谢尔德公司的“西格玛”级就是以模块化概念发展,推出从近岸巡逻舰到护卫舰的家族式产品:丹麦开发出“飞鱼”级和“阿布沙隆”级护卫舰,也是运用了任务模块概念,具备遂行包括扫雷、反潜、反舰、对岸攻击甚至人员装备投送等多样化任务的能力;瑞典的“维斯比”级隐形护卫舰,后来更是催生出美国海军的濒海战斗舰(LCS);此外,英国皇家海军也有自己的26型护卫舰发展项目,以应对濒海作战和长期海外部署的任务需求。

至于欧洲传统军用造船业“翘楚”——德国,针对濒海作战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是F-125型护卫舰,德国海军还给它起了怪模怪样的名字“特遣护卫舰”。而F-125型和前述适用濒海作战任务的舰艇的最大不同,是抛弃模块化设计概念,反而特别融入多项专用设计,以针对长期海外部署的濒海区域和海上维和任务需要。

1982年,联邦德国(西德)海军开始部署作战功能较为平衡的F-122型“不莱梅”级护卫舰,但它基本属于冷战中期的设计,随着冷战结束,欧洲安全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德国海军在1997年提出淘汰“不莱梅”级的新护卫舰计划。最初,德国海军的需求是多功能海上作战平台,但到了2005年,随着德国逐步突破法律限制,更多派出部队参加联合国、北约以及欧盟主导的海外维和行动,因此德国军方对新护卫舰的设计要求又增添了应对“不对称战场”以及部署维和作战所需致命/非致命武器的要求,同时更强调提高对地攻击的能力,而防空能力只限于以点防空武器为主,也不强调反潜能力,因此不会配备功率强大的舰体声呐套件。

F-125型护卫舰计划代替图中的F-122型“不莱梅”级

2007年6月,德国造船业龙头蒂森·克虏伯海事集团宣布,旗下的布洛斯·福斯造船厂、北海船坞造船厂与吕尔森造船厂组成的ARGEF-125联盟,同联邦国防技术与采购办公室签署承包合同,建造4艘F-125型护卫舰,金额为26亿欧元。原本,德国海军希望能以“一比一”的方式全数淘汰旧有的8艘“不莱梅”级护卫舰,但受到国防经费缩减的影响,只能采购4艘新护卫舰,并以本国行政区划依次命名为“巴登-符腾堡”号(Baden-Wurttemberg,F222)、“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号(Nordrhein-Westfalen,F223)、“萨克森-安哈尔特”号(sachen-Anhalt,F224)和“莱茵兰-普法兹”号(Rheinland-Pfalz,F225)。

正在建造中的F-125型护卫舰“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号

欧洲的几款新锐护卫舰。左上为瑞典“维斯比”级,左下为荷兰“西格玛”级,右下为丹麦“阿布沙隆”级

首舰“巴登-符腾堡”号于2011年1 1月2日在布洛斯·福斯造船厂动工,2013年12月12日命名,2017年交付。“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号由吕尔森造船厂建造,2012年10月24日动工,2015年4月16日命名;“萨克森-安哈尔特”号由布洛斯·福斯造船厂建造,2014年6月4日动工,2016年3月4日命名;“莱茵兰-普法兹”号由吕尔森造船厂建造,于2015年1月29日动工。

F-125型护卫舰的船体外型符合潮流,采用可降低雷达反射信号、红外辐射和噪音的隐形设计。按照德国海军的要求,F-125型舰特别强调续航力,战技指标中,包含离开母港奔赴海外执行两年任务的要求,即便在酷热的热带水域,军舰年平均海上执勤时间也要达到5000小时,照此测算,该舰的完好率几乎达到60%。基于这一硬性要求,蒂森·克虏伯集团不得不在F-125型舰身上采用诸多迥异于传统护卫舰的设计方案。

首先,F-125型护卫舰吨位超群,其满载排水量高达7100吨,全长149.5米,宽18.8米,吃水5米,已经和驱逐舰同级,可谓当今世界上最大型的护卫舰(日本更变态的航母型直升机护卫舰除外)。大型船体不仅增加了船员舒适度,提高海上执勤效率,也更适合远洋长时间航行,人员部署也更具有灵活性,例如每艘护卫舰配备两组105~120人的船员,每4个月轮调一次,并可在海外任务区内24小时完成交接,不必费时费力地驶回母港交接。与F-122型护卫舰相比,F-125型舰的编制人数减少了约一半,主要是通过高度自动化而实现。另外,随舰还安排一组50人的特种部队,可视情况随时利用两架舰载直升机或4艘硬壳充气突击快艇出击。舰上还有额外空间,可再搭载70名人员。

支援火炮为27毫米口径MLG遥控机关炮

为适应长期远航需要,可靠的轮机系统是“关键的关键”,F-125型护卫舰特别选用复合柴电及燃气轮机动力系统(CODLAG),以提供安全系数较高的分散式供电模式和更安静的操作状态。护卫舰上有4部MTU20V4000 M53B柴油发电机,每部可提供2.9兆瓦的电力,驱动两台电动马达和两组可变距螺旋桨,让军舰维持20节的巡航速度,这套柴油发电机组的完好率较高,每使用2.4万小时后才需要大修。

遇到需要高速航行时,另有一组输出功率为20兆瓦的美国通用电气LM2500燃气轮机提供能源,利用齿轮减速并联和电动马达一起带动螺旋桨,使航速达到26节。舰艏下方还有一部功率1兆瓦的电动横向推进器。全套主机系统由德国MTU公司负责集成,西门子公司负责提供相关控制系统。

从某种意义上说,得益于开发时间较晚,F-125型护卫舰能赶得上使用大量最新开发的武器系统。舰艏有意大利莱昂纳多集团提供的一门奥托·梅莱拉127毫米/64倍口径舰炮,可发射具备卫星制导能力的“火山”(Vulcano)炮弹,有效射程达100千米(54海里)。该舰的海上作战系统(ATLAS)能够配备先进的陆上战术图像和火炮武器控制系统,实施有效的岸轰作战。对于内陆或水面远程打击任务,现阶段该舰先配备8枚美制“鱼叉”Ⅱ型反舰导弹,未来用瑞典萨伯公司的RBS-15MK4导弹取代。

原本在设计阶段,蒂森·克虏伯集团一度考虑在舰上移植德国陆军的美制227毫米M270多管齐射火箭炮(MLRS)或者国产155毫米PzH2000自行加榴炮,也就是尝试通过复杂的避震设计抵消强烈后座力的现代化舰炮系统(MONARC)。但德国人经过实际验证,感到“地炮上舰”的投入太贵,最终不得不改用现成的127毫米舰炮,况且配套的“火山”炮弹基本能提供类似的火力覆盖范围,并且意大利人还在开发具有双模式精确引导的更远射程炮弹。

在自卫方面,由于F-125型不属于专业防空舰,所以防空火力主要依赖两座德美合作的MK44“海拉姆”近程舰空导弹系统满足需要,用于近程点防空,对付反舰导弹、飞机和直升机。而为了对付近距离的水面目标,该舰安装5门毛瑟公司提供的27毫米MLG遥控机关炮和5座意大利造“打击者-NT”遥控武器站(集成有12.7毫米机枪),这些枪炮对高速小艇具有较强的火力毁伤效果,甚至在失去电源动力或出现其它故障情况下,军舰上还有两挺人工操作的12.7毫米机枪,充当最后一道防线。另外,厂家现在考虑再加装一些非致命武器(如水炮、超高强度聚光灯或定向声波武器)。

F-125型护卫舰配备卡斯蒂安公司(Cassidian,隶属空中客车集团)开发的TRS-4D舰用雷达,并以四面固定天线代替旋转天线(后者已经配备在美国濒海战斗舰上),为其提供迅速而全面的对空对海侦察监视能力,它还具有敌我识别及直升机着舰控制能力,有效探测距离介于0.1~200千米之间。该雷达工作在C波段(北约标准称为G波段),适合从小型巡逻艇到大型护卫舰使用,能在开放海域或具有高目标密度的复杂沿海地区使用,执行舰载中程雷达系统所要面对的各种侦察探测任务。与传统雷达相比,充分利用主动电子扫描技术优势的TRS-4D雷达更为精确灵敏,也可以处理更广泛的目标范围,例如“不对称”模式下的特殊型态目标(如高速自杀快艇)。主炮采用意大利奥托公司的127毫米口径舰炮

F-125型护卫舰侧后部

雷达之外的探测系统还有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MSP600模块化传感器平台,这是一种轻量化的四轴稳定光电系统,集成有热成像仪、昼间镜头、激光测距仪和双模式追踪仪,基本上均以被动方式操作,不会有行动泄密的担忧。

此外,舰上更配备有特殊的“船舶红外监测、观测及导航系统”(SIMONE),这套被动系统用于早期预警侦察海盗或恐怖份子的小艇攻击,主要在港口锚泊和海岸附近水域慢速航行时起作用,弥补传统雷达因环境限制而探测距离受限的缺憾。SIMONE可以发现很小的可疑物体,例如充气橡皮艇或在水中游泳的人员,并提供船舶周围全天候360度的预警,而且它还能自动检测舰内情况。通过使用红外技术,SIMONE甚至可以在夜间繁忙复杂水域里充当辅助导航设备。全套SIMONE包括多个非冷却式红外传感器模块,各模块接收的红外信号经由图像处理生成舰艇四周的红外影像,再进行编辑、显示和评估后,传输至后端显示平台。

在电子战部分,该舰配备莱茵金属公司开发的MASS诱饵发射系统和GedisKORA-18综合电子压制措施系统和激光报警器。水下探测方面,由于F-125型舰并无反潜任务规划,因此配备的是STN阿特拉斯电子公司的CerberusMod2近距离高精度声呐,主要用于探测附近水域的障碍物或蛙人,并非反潜用高功率声呐。

虽然拥有漂亮的纸面性能,但“巴登-符腾堡”号返厂事件发生后,德国社会大感震惊。“德国外交关系协会”国防产业专家莫林指出,德国的军事采购已经“彻底成为灾难”。莫林表示,国防采购周期的拖长导致一整代的德国工程师很多没碰过这样重大的国防采购计划,他们并不是失去技能,而是压根就没学过;工程专业的高学历毕业生不愿意进入武器制造业,而是偏好有较高薪资和升职空间的更大民间公司。

还有一些专家认为,德国一如欧洲许多国家,在后冷战时代陷入多兵种融合的迷思中,许多新开发的军事装备也是更多由民间军工企业主导研制、结合多兵种的需求,而缺少了军方用户对武器系统最终成效的直接介入。过去各军种都有相当的专职单位未负责武器系统研制工作,全程参与负责。在冷战时代,德国军方绝对不会将武器的研发采购仅仅当作和一个第三方企业签订的合同。

然而,到了研制F-125“巴登-符腾堡”级护卫舰的时代,德国军方对研制武器系统的各种项目规划与管理工作都大不如前,由于军方减少了以装备最终效能为导向的管理方式,武器采购往往会流于形式。这种情况下,F-125绵长复杂的需求制定就发生了各种不切实际的情况。在大多数情况下,前期可行性研究与可行性研究阶段花费资源,到最后只是将武器系统中的厂商、产品供应关系串连起来,并按照可获得的预算未进行开发,而不是掌握计划最终成本与成效。最终,研发阶段总是巨额超支,导致最后能够采购的武器数量低于预期,无法满足军队的实际运作需求。此外,由于这些武器系统的后勤保障都由军工产业、承包商垄断,军方的控制力低下,结果就更降低了军方手中作战装备的堪用性。[编辑/行健]

作者:熊佳
      来源:《兵器知识》201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