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啸天:把科学撞进段子

毕啸天:把科学撞进段子

正值饭点,毕啸天按下了发送键。“叮”,手机微信订阅号的推送列表里,名叫“毕导”的账号蹦到了第一位,标题赫然写着:困扰10亿人的拉屎压水花问题,我给出了最科学的策略!不到一小时,后台显示阅读量突破了10万。

怎样拉屎才能不溅水花?在文章中,毕啸天将“拉屎”这个动作拆解成了三步:蓄屎待发—找好姿势—拉屎入水。至于影响水花溅起的三个因素,要归结为屎的性质、水的条件、人的姿势,再采用控制变量法,从固态屎的长短、粗细、形状,水的黏度和张力,人蹲坑的姿势角度高度来进行一系列内容详实的研究试验。

在2017年12月3日接受《人物》记者第一次采访时,毕啸天还在为如何“造屎”发愁,但很快,他找到了解决办法:用面团和食用色素模拟,特意“选择Tiffany蓝的颜色,这样看起来更加高端洋气”。

文章最后,他总结出了压水花的最优办法:当马桶中的水黏性大、表面张力小时,尽量保持臀部与水面相切、与水若即若离的姿势拉出一根锥形尖头的细短屎时溅起的水花最小。他还设计了一个“压水花助手”微信小程序,通过输入屎的半径和初速度,来计算出科学的臀部抬升速率,点进去,还可以看到“附近拉屎的人”。

以“拉屎”这个私密又恶搞的话题来写一篇严肃实验论文的毕啸天,是清华大学化工系一名“离经叛道”的博士,因为做过本科生辅导员,又自称“毕导”。用他学生的话说,“毕导”爱穿粉色T恤,面貌清秀,长得有点像“苏有朋和陈冠希的结合体”,最擅长用段子手的眼光和科学的思维来研究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

“清华第一段子手”,有人甚至这么形容毕啸天,但最开始,他本人其实并不醉心于生产段子,只是想借“毕导”这个公号撕掉贴在化工男博士身上那些刻板的标签,譬如“呆板”、“无趣”、“永远待在实验室”。但后来,“毕导”也因此收获了不少粉丝,在互联网世界,吸引他们的正是这种“毕导”营造的科学和段子的反差萌。

但毕啸天并不觉得自己只是个段子手,读本科时,他的老师朱文涛曾说过一句话:“清华精神就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若干个我们已经会解决的简单问题。”这让他印象深刻:“其实生活都是一样的,但有时候你换一个思路,开一开脑洞,就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如何换一个思路,毕啸天的方法是将生活中的琐事“科学拆解”,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经过科研的系统训练后形成的理工科思维。有段时间香蕉和冬枣的搭配在网络上大火,网友们纷纷用了很多想象力丰富的词汇来形容同时吃下二者的感受,有人描述“吃完会看到人生的走马灯”,有人说“仿佛能看到孔子和苏格拉底打架”。毕啸天看到这些描述时,第一感受是觉得他们形容的“不准确”、“不具有科学的可重复性”,理工男的思路又冲上来了,他开始着手实验。

选取不同品种的香蕉和枣、按不同比例和吃的先后顺序进行试吃实验后,毕啸天试图找出最佳搭配来获得味觉上“最优化的恶心”。在当时的实验文章中,他记录道:“在熟蕉和冬枣体积比例为2:1时,先吃熟蕉,后吃冬枣,我仿佛看到了一只刚刚从铁锈味的洗洁精溶液中飞出来的臭虫在吃了一个坏鸡蛋后远远向我招手!人生前25年吃的水果在这一刻显得一文不值!”他甚至因此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我觉得太棒了,这就是我要的感觉,这就是科学的胜利。”

在好友王世恒眼中,撇开“毕导”在互联网里的身份,这也是“脑性男神”毕啸天生活中的真实模样。有次两人和好友一起吃九宫格火锅,毕啸天观察到火锅中间格最先变热,牛油翻滚起来变成了黄色,其它格还处于加热状态,红油浮在表面,他兴奋地分析起九宫格火锅的温度场分布,后来命名为“3×3网格差分二维非稳态温度场的红黄双色可视化模型”。王世恒当时一听就乐了,心想“这人吃个火锅还能吃出科学来”。顺着这个思路,聚餐变成了“学术交流会”,再吃火锅时,毕啸天还跟人讨论了“非稳态传热温度场在鸳鸯锅和清汤锅中的应用”。

有股子“清华老教授的气质”,有点傻,有点耿直,还有点可爱的认真劲儿—毕啸天的大学社团前辈张弛形容他,自行车坏了会去琢磨很久把它修好,还不忘画出自行车的三视图在微博上自我调侃。

两个月前,张弛家里装了台净水器,后来发现过滤效果不太好,自己换了滤膜也不行,就试着在微信上问了毕啸天。隔了一天,对方在微信上发了很长一段回复,但不是告诉他怎么解决,而是详细地分析了过滤效果不好可能是哪些原因,列出了公式,并画了张图浅显地解释水的来源、浓度。顺着公式,张弛自己琢磨了一会儿,果真把问题解决了。

毕啸天创办的“毕导”这个公号,至今已经产出近90篇文章,诸如“跳一跳攻略”、“北京大风天生存指南”、“供暖前的秋衣外穿指南”、“春节抢红包规律”,都是广为流传的科普类段子,篇篇10万加。他还经常会收到许多无厘头的脑洞,像“喝珍珠奶茶如何不剩珍珠”、“冬季如何防静电”,这一次“拉屎压水花”,也是源自粉丝们在后台的提问。

很快,赞扬的同时,批评的声音也渐渐如潮水般涌来。围绕毕啸天的争论大致分为两派:一派人认为“毕导”全是雕虫小技,哗众取宠,拿科研的这些东西不干正事儿;另一派人觉得,他能用科研思维和段子手方式来普及他自己心中的科学理念,很有意思。原本持赞赏态度的学校也严肃起来,约谈提醒他注意在公众平台上的言辞。在很长一段时间,毕啸天觉得自己陷入迷茫中,总有些不同的声音在他耳边萦绕。

但他最害怕的,不是批评或赞扬,而是经常有人在看完这些文章之后会问他:“你整天研究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有什么用?”“我也同样害怕我在生活中会变成一个要求别人去做有用事情的人。我觉得,本来一个单纯好玩的事,在你要求它变得有用的时候,那一个瞬间,它就变得不好玩了。”

作者:魏雨帆
      来源:《人物》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