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重返二战战场,下面这些近战武器你会选哪把?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技术革新,无疑是军事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进步。原本在一战中,许多初具规模/概念的战术、武器,到了二战就已成型。今天我们所要讨论的,就是那些在战争中,被人视为“战场扫帚”的速射/近战武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为打破西线的静态防御战僵局,在1917-1918年研究的新式战术“暴风突击队”(SturmTruppen),无疑对协约军的固态防线构成了巨大威胁。这些手持半自动式手枪与全自动冲锋枪的精英士兵,戴着防毒面具,身着盔甲,后面有投掷手榴弹的战友掩护,不拿下整条敌军堑壕,决不罢休。倘若敌人还试图依托火力点顽抗,那么,跟在队伍最后的帝国工兵,将会用M1916/M1917型火焰喷射器将其烧成灰烬。

但同样引人深思的是,第一款真正意义的冲锋枪,并不是德国人的,而是“软弱无力”的意大利人所为。

▲维勒·佩罗萨(Villar Perosa)M1915型冲锋枪使用双枪管设计,同时由2个25发弹匣供弹。其每分钟的射速可达1500发/分。但它并未采用日后知名世界的9毫米帕拉贝鲁姆弹药,而是选用基于帕弹改造的9毫米格利森蒂(Glisenti)式手枪弹。

虽然被冠以“首款真正意义的冲锋枪”名号,但佩罗萨在诞生之时,却是被安置在飞机后部,作为自卫武器使用的。不过,9毫米的手枪弹显然不能对高速移动的飞机造成多大损伤。因此,意大利人又将其加以改造,作为步兵武器使用。当作为步兵武器时,佩罗萨不但有了枪盾,还拥有轻机枪的两脚架保持射击精度!(其有效射程仅150米)。

除了速射武器,还有一款近战武器在二战中也是为人称道,那就是人称“喷子”的霰弹枪。实际上,在一战时,协约军中就有过使用霰弹枪的作战记录。在20米甚至更近的距离上,这些泵动式武器使用的弹药,甚至能将人活生生打飞出去!

▲作为美国枪械设计师勃朗宁的杰作之一,温彻斯特M1897型霰弹枪,历经两战仍然卓有成效。自1897年诞生以来,一直被生产至1957年,总产量达102万只。使用5发12/16号霰弹射击,装填为管式弹仓装填。最可怕的是它的口径,以12号霰弹为例,竟达到了18.5毫米!

▲改造后的M1897长度较短,在近战时容易吃亏。为此,美军技术人员在其枪口部位加装了步枪用的M1917型刺刀,指望本身就作为堑壕战武器的它,能在没子弹的时候也能当近战武器使唤。

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由于没有足够的冲锋枪充实部队,美国海军陆战队往往会使用库存的M1897/M12型霰弹枪作为替代品。

而实战也证明,无论是一战的德国鬼子,还是拔出军刀,试图成群夜袭的日本鬼子,只要在20米开外,一切活物都会倒在这把喷子的枪口下。

▲产量总共达600万只的波波沙家族,无疑也是二战中苏军的“徽章”。而更为轻巧、优秀的PPS-43,也是红军侦察兵们最喜爱的轻武之一。即可使用71发大弹鼓,向敌人倾泻恐怖火力,也可使用35发弯型弹匣,减轻射手所背负重量,适于战术侦查。

▲施麦赛尔(Schmeisser)的MP40在二战中总产100-120万支,遍布德军各支战斗部队。使用32发9毫米帕拉贝鲁姆弹药(以及64发双排弹匣),但火力与精确度上相比波波沙家族要次。但作为德国军事爱好者,能弄一支MP40,配上一把瓦尔特P38/鲁格P08,无疑是许多人的梦想。

▲比起MP40,汤普森冲锋枪的.45子弹明显在威力上更胜一筹。然而,昂贵的价格、复杂的制造工艺,就连财大气粗的美国陆军都不得不选择简化。同时可使用20/30弹匣,50发弹鼓的它,更是1920年代美国街头黑帮的标配。

▲“水管工的杰作”——斯登式冲锋枪不但造价便宜,就连弹匣都能与MP40通用。而除了木托的MKV型以外,斯登家族还为日后的斯特林冲锋枪提供了设计基础。同样在二战中“逼”出来的奇迹。但低劣的工艺与不安全的保险,也使得它在精确度与安全系数上低人一等。

▲美军的M1912型霰弹枪,与M1897在枪管上有着明显区别。

看了上述武器,作为军事爱好者的你,又会选择哪一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