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全球的聪明药,存在与曲马多、止咳水等处方药成瘾同样的风险

北方的一名高三女生在母亲建议下服用了“聪明药”,学习成绩快速提升。不料“聪明反被聪明误”,女生服药上瘾,并出现了失眠、掉发,甚至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近日爆出的这则新闻引起了媒体、大众和临床医疗界的热议。昨天,国内最知名的医疗资讯平台之一“医学界”采访了我。

目前所谓的“聪明药”,主要是指哌醋甲酯(商品名为利他林、专注达等),本属我国严格管制的第一类精神药物,却被不少学生、职场人士滥用,用于提高学习、工作效率。

国外生产的利他林,图片来源于网络

国内生产的“专注达”及盐酸哌甲酯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滥用这类“聪明药”极容易导致严重的药物成瘾、身心受损,最后得不偿失。关于该药的作用机理、临床用途、滥用带来危害,以下转载的医学界文章中有详细介绍,不做赘叙。

我想强调、探讨的另一个问题是:

将“聪明药”、曲马多、止咳药水(含可待因成分)和吗啡等具有成瘾性的药品称为“毒品”是否妥当?

更甚,将滥用这些药品的行为等同于“毒品成瘾”,这又是否妥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即具有成瘾性的)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在这个定义下,吗啡、曲马多、利他林,以及老百姓最常使用的安定、舒乐安定、阿普唑仑等镇静安眠、仍用于临床一线的、所有具有成瘾性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都属于毒品!我认为这有失妥当!

曾有医务人员笑称,“病人手术后需要服用吗啡来镇痛,他们就相当于吸毒了”。这固然是一句玩笑话,但确实隐含了“毒品”这一定义的适用和伦理问题。

国内舆论本就有“泛毒品化”的问题,很多具有一定成瘾性的物质和行为,往往被冠以“毒品”的别称。如针对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以杨永信、陶宏开为代表的所谓网瘾专家就称电子游戏为“电子海洛因”。

近十数年来,青少年处方药滥用成瘾的问题愈演愈烈,我在国内率先展开了一系列工作,得到媒体、政府和大众的认可。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将曲马多、含可待因成分的止咳药水划入二类精神药品。

我个人一直对此持保留意见,因为这样一来,从法律角度而言滥用这些药物的青少年患者就是“吸毒”,可被送入强制隔离戒毒所。

不可否认,强制隔离戒毒所为社会安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国家相关部门将这些处方药归入“精神药品”和“毒品”范畴,也很可能是出于对非法贩卖者和滥用者的震慑,体现了高度的重视。

但我国多年来的禁毒宣传令大众“谈毒色变”,对毒品恨之入骨,甚至以有色眼光看待毒品成瘾患者。青少年被冠上“吸毒者”的身份后会产生极大的病耻感,强制隔离戒毒措施很可能会对他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这并不利于他们心身康复。

所以,我认为“毒品”的法律概念应该进行修改。

“毒品”应该指临床上不再使用的,但可导致成瘾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如海洛因、冰毒、摇头丸等;还包括那些制毒分子合成的,“一出生”就作为毒品出售的化学物质。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轻视处方药成瘾的危害,处方药成瘾虽然不应等同于“吸毒”,但其带来的恶劣后果和吸毒一样严重!

而对于处方药成瘾的青少年患者,我们应为其撕下“吸毒者”的标签,并本着“治病救人”的态度,给予专业化、系统化、人性化、高效化的治疗。

而且,目前国内外主流精神科意见认为,阿片类药物成瘾(即现在常见的毒品成瘾类型,如海洛因)等成瘾性疾病是慢性复发性脑部疾病,需要终身治疗。

但我们通过跨学科的实践已经证实,结合UROD(全麻下超快速脱瘾)、心瘾消除技术和深度催眠下的创伤修复技术和家庭治疗等技术,可令成瘾患者高效、快速地康复,甚至是彻底治愈。

而且,成瘾行为只是表象,更加需要医务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和解决的,是成瘾疾病折射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

后续,我将继续分析成瘾疾病根源和形成,分享我们最新的成瘾治疗理论和技术上进一步迭代的成果,消除大众对成瘾疾病的误解和偏见;更让广大患者和家属意识到,成瘾疾病也可以彻底治愈!

——何日辉

聪明药?毒药?

作者丨陈朝阳

来源丨医学界

“服用利他林等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药物,短期可能有提升学习成绩的效果,但这是火中取栗,存在潜在的身心健康危害。”

针对媒体报道,中国家长给高考生服用“聪明药”的做法,精神心理专家何日辉医生向“医学界”表示,这种行为得不偿失。

作为国内首家心身医生集团-晴日心身医生集团创始人,何日辉医生曾是武警广东总医院心理科学科带头人,并兼任国内首家青少年成瘾治疗中心主任6年,专注于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学习障碍和成瘾疾病高效化康复。

01、帮忙搞点药

利他林主要成分是哌醋甲酯,常见商品名包括利他林、专注达等。

曾有朋友因为考试压力拜托何日辉帮忙开点利他林促进学习,被他果断拒绝。

作为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利他林一般在临床上被用于治疗儿童多动症。由于其可提升注意力、降低疲劳感,提升工作学习效率,利他林被冠以“聪明药”的名号,在学生群体、高压人群中存在非临床治疗服药现象,并在网络平台被买卖。

一名高三女考生在母亲建议下服用了“聪明药”,短期内学习成绩快速提升,不过随后出现脱发、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最终走向戒毒机构进行治疗。近日,这一案例被媒体报道并引起公众关注。

在迄今临床诊疗中何日辉医生尚未遇到利他林成瘾患者,不过他也早就开始关注该药物的滥用现象。

图片来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截图

“利他林是第一类精神药品,按照规定是红色处方,临床治疗中医生绝对不能违规开具此药,这是红线。”

利他林等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药品非临床治疗使用,在其他国家同样存在此类现象。

曾有国外生活经历的患者告诉何日辉医生,在国外,不仅学生,很多高压力职场人士都在使用该类药物,追求创意和精力无限。

02、“聪明药”可能是吸毒的敲门砖

何日辉医生表示,所谓“聪明药”机理是通过药物成分兴奋大脑皮层,提高兴奋度和注意力,从而实现工作学习高质量、高效率。利他林的作用机制与冰毒的主要成分苯丙胺(又名安非他命)类似,大剂量服用时可能成瘾,但药效较弱,大剂量服用和吸食冰毒无异,存在很大的危害。”

即使没有成瘾,作为精神心理专家,何日辉医生对于利他林所引起的心理问题也有思考。

“孩子发现,原来不需要付出努力,可以借用药物,短期内提高学习成绩,从而寄希望于药品,可以说这是个心理隐患,如果依赖投机取巧,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难以应对。”

只有第一口,没有最后一口。何日辉医生提醒,对于利他林非临床治疗使用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很多人认为只要控制剂量就不会成瘾,但因为耐药性,很多时候会身不由己,越吃越多、越陷越深最终成瘾。即使没有成瘾,也要重视药品存在的不良反应,滥用药品风险很高,付出的代价往往很大。”

03、不要神化,也不要妖魔化

作为一种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用药,由于可导致药物成瘾,有人将利他林与毒品划上等号。

“毒品不是医学概念,毒品没有临床医疗价值,诸如海洛因、摇头丸、冰毒。成瘾性药物大量存在,感冒药中还存在麻黄素等导致成瘾成分,利他林是管制药物不应视为毒品。”何日辉医生担忧,将利他林成瘾性与毒品概念混淆,将会对多动症患者的临床治疗带来不利影响。“患儿家长会不会说,你给我家孩子开的是毒品,选择拒绝治疗。”

对于利他林成瘾患者的治疗,何医生建议去正规精神卫生心理医疗机构,不要选择戒毒所。

“对于孩子来说,因为家长原因,自己成了‘瘾君子’,容易形成心理创伤,药品成瘾和毒品成瘾不一样。”

(本文来源:晴日心身医疗,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