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谁该为孩子“游戏成瘾”负责?

究竟谁该为孩子“游戏成瘾”负责?

青少年与儿童游戏成瘾(gamingdisorder)现已成为当下国内外的普遍性问题。就在2018年6月,世卫组织最新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预览版,将“游戏成瘾”列入成瘾性疾患章节,与赌博、合成毒品、酒精、烟草、咖啡因、非法药物成瘾等并列。从全球范围看,随着游戏玩家数量的迅速增长,游戏成瘾出现的概率也在逐年升高。根据2017年日本国立医院久里浜医疗与成瘾研究中心的三原古里撰写的关于全球50项游戏成瘾的研究综述,在全球范围内,游戏成瘾总体发病率为0.7%-27.5%,其中欧洲与北美的游戏成瘾发病率仅为1.5%-8.2%,而亚洲的发病率却高达7.5%-26.7%,并且男性普遍高于女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8年的报告,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其中网络游戏用户规模为4.58亿,占整体网民比例达57%。目前,越来越多的调查研究表明,青少年与儿童游戏成瘾的问题正在中国普遍存在。

自“游戏成瘾”被列入精神疾病名单的消息一出,便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国内相关媒体报道与转载如潮水般涌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也以《世卫组织:明天起,游戏成瘾被正式列入精神疾病》为题进行了转发。一大批以“亲子”“教育”以及“升学”为主题的自媒体开始为世卫组织疯狂打Call,这不禁让人想起前年的《王者荣耀》舆论事件。从2017年6月起,众多媒体开始陆续发声,剑指腾讯旗下的《王者荣耀》游戏坑害了一大批中小学生,使其沉迷游戏,甚至许多人已经入迷到狂热的状态,包括偷刷父母银行卡,为玩游戏不惜跳楼受伤等消息,甚至人民网也发表评论文章《是娱乐大众还是“陷害”人生》,悉数《王者荣耀》对中小学生的危害,一时将《王者荣耀》及腾讯公司推到了风口浪尖,并直接导致2017年7月4日腾讯股价暴跌4.13%,收盘为269.2港元。

舆论过后,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孩子游戏成瘾到底是谁的责任?让我们从游戏上瘾的神经机制层面来逐步推导,看看究竟是谁应该为孩子游戏成瘾负责。

要弄清游戏成瘾,首先要弄清多巴胺与大脑中的奖励机制。我们人类大脑中存在一种奖励机制,当个体做任何有利于生存、有利于基因延续的事情,比如说获得食物、赚钱财富、追求异性并进行性行为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会分泌一种叫做多巴胺(Dopamine)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是下丘脑和脑垂体中分泌的一种关键神经递质,能直接影响人的情绪。这种神奇的物质可以使人感觉兴奋,传递开心激动的信息,激发人对异性的情感,让人感觉快乐。打个比方,我们的大脑就像一座超级工厂,在工厂里有超过1000亿位神经元“员工”在各个岗位上按照事先制定好的工作流程(基因)进行分工协作。而奖励系统就是超级工厂内专门负责刺激工作效率、激励员工士气的人力资源部,多巴胺就是人力资源部所发的“薪水”,当员工拿到“薪水”时,就会产生兴奋、刺激和愉悦,从而士气大涨。

与此同时,在过去数年中,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了获得“满足感”的神经机制,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要从一件事情上获得快乐与满足,仅仅分泌多巴胺还不行,还需要有接受多巴胺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多巴胺D2受体”(下文简称D2)。如果你大脑中的D2比较多,那么分泌少量的多巴胺就能让你感受到,你就会比较容易满足。如果还用超级工厂的比方,“D2”就是人力资源部内部的员工,它们具体负责给超级工厂内的员工“发薪水”。可如果人力资源部内“D2”员工本来就比较少,那就必然会出现“人手不够”且“发钱太慢”,导致其他员工感受不到“发薪水”的快乐。所以,超级工厂的领导层只能命令人力资源部加班加点多分泌多巴胺,增加“薪水”额度,让D2给员工一次多发些“薪水”。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加大多巴胺的剂量呢?这时,大脑会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不停地命令人去做分泌更多多巴胺的事情,这就是成瘾行为;另一个是用药物刺激多巴胺的分泌或者直接替代多巴胺,这就是毒品的作用。但无论你如何选择,都要面临多巴胺的副作用,就是你大脑中负责理性思维的前额叶皮层活动能力降低,这种活动能力降低会促使你的自控力下降,让你变得越来越不容易满足,越来越管不住自己。

目前有大量的脑科学研究表明,游戏成瘾者的大脑活动与药物成瘾者和赌博成瘾者的神经机制十分相似,游戏成瘾者对游戏的渴求和吸毒者对毒品的渴求类似。通过脑成像技术,研究者发现长期游戏成瘾的人,其大脑的功能和结构已经改变,尤其是D2数量明显减少。另外,剑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团队分别运用赌博游戏,发现网络游戏成瘾者的大脑多巴胺转运密度降低,D2占用率降低,大脑对奖励的敏感性增高(不容易感受到奖励的快感),而对惩罚的敏感性降低。这就证明了上瘾行为本身就能减少D2,而D2减少则需要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就驱使人们进行更多上瘾行为,由此陷入恶性循环。


此外,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证明,压力增大会导致D2减少。这里提到的压力主要指的是生存压力,并不是学习或者工作之类的压力,而是类似失业、社会地位下降、亲人离世、支持与关怀减少等,这种压力会让当事人产生无助感,长期处于无助感的人,D2就会随之减少。还有一个著名的“猴子成瘾”实验,实验者先让猴子们单独住在自己的笼子里,并教他们学会使用可卡因,猴子便会对可卡因上瘾。接着,实验者会把猴子们聚集在一起生活,不久之后,猴群就自然产生了猴王。然后实验者就发现,猴王对可卡因的依赖下降了,可那些社会地位低的猴子反而更依赖可卡因了。最后实验者又把猴子放回各自的笼子里单独喂养,结果原本的猴王又开始吸食毒品。该实验有力说明了生存压力会直接减少D2。这就是为什么在美国,很多吸毒成瘾者都是原本中产阶级人士但后来破产掉队的人。

作者:潘楷文
      来源:《世界博览》201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