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伟鹏:动员民间力量,接国宝回家
位于浦东淳大万丽酒店5楼的天物馆,装饰得古典高雅,别具一格,而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其中摆放着的那一件件琳琅满目的明清官窑瓷器。很少有人能想到,这样一个民间藏馆内,收藏着众多在国际收藏界中堪称一流的官窑瓷器。而更难得的是,这些官窑瓷器全部来自海外民间。
民间藏馆的主人叫钱伟鹏。他曾在“体制内”工作多年,被国家文物局选派到英国任驻外文物专家,专职从事中国文物回收工作。他和团队曾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从海外购入了超过800件明清官窑瓷器,其中甚至不乏全世界独此一件的孤品。业内专家认为有的珍品甚至填补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的收藏空白。
钱伟鹏曾写过一篇文章:《动员民间力量,接国宝回家》。文章历数了自己在国外搜寻并帮助中国珍贵文物回家的经验。但要了解他为什么这么做、以及为什么有能力这么做,得从他的学艺经历开始讲起。
钱伟鹏的老师是张浦生——也是海内外文博界响当当的人物,在2014年为老师贺寿所举办的《片瓷山房师生收藏陶瓷展》上,钱伟鹏拿出自己收藏的十多件珍稀瓷器参展,并在一片文章中回忆了老师对自己从业道路的影响:
“1982年的秋天,张浦生先生遭受了不公正对待,身体不好的他恰巧与我母亲同住扬州苏北医院病房。有天,我去探候母亲,她告诉我,今天张老师拿着一块瓷片对我说,他捡到了一片大明成化年款的青花秋葵纹碗底。说这是一个国宝级的标本,太稀罕了!边说边笑的像小孩子一样。我想先生有这样的坦荡率真的胸怀,还会把什么挫折放在心里呢?
钱伟鹏表示有意购买这件东西,但先要回去跟单位领导商量一下。谁知道对方拉下脸来说:东西被你们摸过了,就要买下,现在就付钱,不然就不要出这个门!
“大约在1986年的一个深秋,我到南京博物院顺便到先生家去,师母告诉我,先生一早就去了明故宫工地。当时秋风正夹着细雨,我撑着伞找遍工地,仍不见先生的身影。正准备离去,蓦然回首,却见对面的一个大土堆上,蹲着一个孤独的身影,那不就是捡拾瓷片的浦生先生吗?他蹲下去又站起来,全然不顾风雨交加,更不知我的到来。我鼻子一酸,随即又感到了心灵上的一种震撼。这一个孤独的身影,不就是一副上下求索、苦苦寻求真谛的传统知识分子的骨格剪影吗?我的眼睛不觉湿润了……”
面对记者的提问,这位壮硕的男子汉居然有点动情了。“我跟先生三十多年了,如今先生的弟子已遍及四大洲,可谓桃李满天下。作为闻名遐迩的‘张青花’,先生的‘张氏教学法’也已成为古陶瓷鉴定学术上的一种经典教学模式。”
钱伟鹏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扬州文物商店工作的,一开始跟店里的老师傅学鉴定知识,也喜欢跑东跑西捡瓷片。扬州曾是繁华的古都,又是商人的聚集之地,历经战火洗礼,地下留下了丰厚的遗存,捡瓷片、研究瓷片成了他学习鉴定的方便法门,为此还磨破了几十双跑鞋。
1982年拜张浦生先生为师后,钱伟鹏捡瓷片开始有了系统性。每天下班花一两个小时,到附近的水利工程和建筑工地去捡,捡回来用放大镜看,看它的断面,梳理、鉴定瓷片的年代、品种和窑口。也常常与店里的完整器进行比较,加深印象,积累经验。
1982年钱伟鹏参加了在杭州的华东地区文物鉴定培训班,对理论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第二年,他在扬州建筑工地上捡到了一块青花瓷器的残片,那是个碗底,一看白底上绘有青花,那种青花图案与明清瓷器上常见的不同,有西域文化的特征,属于波斯几何图案。再看碗底,圈足表明是唐代典型的玉璧底,心中一阵狂喜,它应该是唐代青花啊!他把这块瓷片带到培训班给大家看,一下子群情振奋。
后来他请教了前来扬州讲课的中国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冯先生认为事实上,在出土的巩县窑器物表面上其实已经出现了青花图案,北方窑口使用西域进口的钴蓝料是事实。在唐代的地层下面也挖到过有蓝釉的残器,还发现有波斯风格的玻璃器,泛着蛤蜊光,这说明扬州作为唐代的贸易大港,曾有许多阿拉伯商人集聚,是通向全球的瓷器集散地,还有许多日本人、高丽人在这里做生意,将中国文化带回去,影响至今。扬州即使在安史之乱后也没有因此衰落,不过历次战争的影响也是有的,扬州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屡经战火焚毁,毁后重建,所以地层文物丰富是有道理的。
钱伟鹏捡到的这块唐代青花玉璧底大碗残片改写了历史。
1984年,钱伟鹏出任扬州市文物商店副经理,短短几年便以出众的专业眼光和经营才能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扬州文物商店成为全国最大的瓷器交易中心之一。做企业的,追求营业额和利润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文物商店比较另类,在当时还有一个特殊的任务:出口古董,为国家创汇。但问题是,在国际市场上,定价权被外方所垄断,我国对国际艺术品市场行情所知甚少。当时伦敦有位华侨以两万英镑从上海外贸公司购买到整整五个集装箱的文物。钱伟鹏得知这个消息,胸闷了好几天。“当时我就想,哪天等我们国家强盛了,不靠这种方法创汇就好啦。”他说。
很快,国家改革开放初见成效,经济总量提升极快,在艺术市场这块,国内消费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好东西终于留在国内了。但钱伟鹏认为还不够,应该从海外去买好东西。
1993年,钱伟鹏被国家文物局选派到英国任驻外文物专家,专职从事中国文物回收工作。当时我们的综合国力还不是很强,公司经费也有限,国际市场风云变幻,群雄博弈,钱伟鹏面对动辄价值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英镑的艺术珍品,心有余而力不足,眼睁睁地看它们花落旁家,泪洒英伦。但还是凭借着高超的鉴定力及敏锐的商业嗅觉,靠“捡漏”杀出一条血路,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不仅在伦敦站稳脚跟,并使数件重要国宝文物回流国内。
作者:沈嘉禄
来源:《博客天下》201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