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黄金分割,大家应该不会陌生。这个奇妙的数学理论总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从贝类动物身上的神秘螺线到金字塔的边线角度,从人体的和谐线条到无机物质的原子排列,生活中随处可见这个神秘的比例。那么,当黄金分割理论被应用于音乐中,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说到黄金分割率,就要讲一讲“斐波那契数列”。斐波那契是意大利数学家,他曾提出过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有一对小兔,两个月后就能开始生产,从此每月产下一对小兔,产下来的小兔也是如此,如果所有的兔子都不死,那么一年以后能繁殖多少对兔子呢?”
稍加计算,你会发现这道题的答案非常奇妙:1,1,2,3,5,8,13,21,34,55,89……如此你就得到了斐波那契数列。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这个数列有个显著的特点:任何相邻两个数,其第一个数与第二个数的比值越来越接近黄金分割的数值0.618。
(绘图/王江山)
斐波那契螺旋线又称“黄金螺旋”,是根据斐波那契数列画出来的螺旋曲线,指在矩形中按照黄金比率旋进渐进无限分割,切点的连线形成对数螺旋线。
斐波那契数列又称“黄金分割数列”,许多作曲家有意或无意地把黄金分割引用到音乐中,这反而成为了他们作品历久弥新的法宝。
许多曲子都是一段式、二段式、三段式或五段回旋曲式,而且黄金分割比例与音乐中高潮的位置有密切关系。比如在《梦幻曲》中,全曲共分6句,24小节。按照黄金分割率计算的话,高潮将在第14小节(24×0.618≈14.83)出现,而这与实际情况是完全符合的。
更典型的例子是莫扎特的《D大调奏鸣曲》,它的第一乐章全长160小节,若用小节数乘以黄金分割比值,即160×0.618=98.88,曲子的再现部位恰恰位于第99小节,正好在黄金分割点上。也许是有意为之,也许是天赋的自然流淌,莫扎特的大部分钢琴曲中都应用了这个方法,以至于有人评价他:“我们应当知道,创作这些不朽作品的莫扎特,也是一位喜欢数字游戏的天才。莫扎特是懂得黄金分割,并有意识地运用它的。”
(绘图/朱宇彤)
当乐器激荡起乐章时,悠扬的旋律起起落落,数学上的比例之美,通过乐声得到了传达。
小伙伴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许多优秀歌曲的高潮部分一般也会出现在黄金分割点上。这一点不仅在古典音乐中得到充分展示,在流行歌曲中也可以找到痕迹,许多歌曲的主歌和高潮部分,都落在这个神秘的点上。下次听歌的时候,你不妨也找找音乐中的黄金分割!
撰文/王江山
本文节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